首页 > 浙江省 > 绍兴 > 嵊州人物

张弥曼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弥曼

张弥曼(1936.4-)

原籍浙江嵊县,生于江苏南京。古脊椎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4月生于南京。“八•一三”事变后随父母逃难到四川北碚,后辗转江西,小学时辍时续,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受到系统的教育。1953年毕业于同济附中,并考入北京地质学院,入学不久,被选拔留学苏联,1960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作至今。1965-1966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国家自然史博物馆工作一年。1980年至1982年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1983年至1991年,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1986年被聘为该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2年至1996年,任国际古生物学会主席。1993年至1997年,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1995年当选为英国伦敦林奈学会外籍会员。1997年当选为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名誉会员。曾先后被聘为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客座研究员、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解剖系客座教授、北美《古脊椎动物学》杂志编委、英国《古生物学》杂志国外联络人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报》编委及主编。

张弥曼长期从事古鱼类学、中生代晚期及新生代地层、古地理学、古生态学、比较形态学和生物进化论的研究,在四足动物起源、古鱼类的形态学、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等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考察和研究中生代晚期的鱼类化石。1965年底至1966年,在瑞典国家自然史博物馆开始泥盆纪鱼类化石的研究。70年代中期,调查、采集和研究了东北白垩纪中期及渤海沿岸地区新生代始新世以来的含油地层中的鱼类化石,探明了这一时期东亚鱼类区系的演替规律,为地层对比划分、古环境的再造,为探索东亚直骨鱼类的起源、演化和动物地理学,提出了化石证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当时流行的观点不同的对中国东部油田有关地层的时代及沉积环境的看法,该意见后来被石油地质专家们采用或部分采用,为我国的石油勘探和开发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还结合前人长期以来的工作成果,总结了我国东部晚中生代以来鱼类区系的演替情况,指出了由各时期中国东部鱼类区系与世界其他地区鱼类区系的异同而引发的一系列很有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动物地理学方面的问题,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兴趣。

张弥曼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关于泥盆纪鱼类的研究。曾师从于瑞典学派的三位主要学者Stensiö、Jarvk及Ørvig,采用虽耗费大量时间但能提供丰富信息的连续磨片及腊制模型的方法,对中国特有的产于云南省早泥盆世的肉鳍鱼类杨氏鱼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对杨氏鱼脑颅、脑腔及血管、神经通道的复原而得到详细结果,成为目前曾用这种方法工作的少数人之一。对杨氏鱼及另一种肉鳍鱼类、即属于肺鱼类的奇异鱼所作的形态解剖学方面的工作对于近十几年肉鳍类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四足动物起源方面的研究有较大的影响,受到国际古生物学界和系统动物学界同行的普遍重视。由她主持的课题在泥盆纪鱼类化石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一等奖;此外,她对中国东部中生代及新生代鱼类区系的研究,也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发表的代表性著作有:《中国云南早泥盆世总鳍鱼类杨氏鱼的脑颅》、《我国东部中、新生代含油地层中的鱼化石及有关沉积环境的讨论》、《中国云南早泥盆世肺鱼奇异鱼(新属种)的构造和它在系统发育学上的意义》、《扇鳍鱼、肺鱼和四足动物》等。

主要参考文献:

1. 在海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市海淀区政协,中国科学院侨联;

2. 何梁何利奖 1999年,科学出版社,1999年。

张姓名人堂
同年(公元1936年)出生的名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人物介绍
嵊州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嵊州


下一名人:沈寅初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