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西省 > 抚州市 > 东乡区人物

王安石


[][公元1021年-1086年,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今江西东乡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北宋帝国首相、 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其亦擅长诗词,流传最著名的莫过于〈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生于临江军(今江西清江)。身官宦之家,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考中进士第四名。嘉佑三年(1058年),向宋仁宗上-针砭时弊、要求改革。 年宋神宗时任参知政事,推出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新变法。1070年升任宰相。由于新法中关于土地改革影响到地主阶级与相关的官僚,变法遭到他们的强烈 ,在民间由于改革推行难度大,反而对一般民众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又遭到知识分子的敌视。使得他在民间形象一直不佳。在1074年、1076年两次被罢免职务。宋神宗死后,原反对派司马光(曾因与王安石政见相左而被排挤)任宰相,几乎废除了所有法案。变法失败后,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 20世纪俄国 0领导人列宁称赞他为“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为人特立独行。据载,他常不梳洗就出门会客,看书入神时则会随手拿东西吃,吃了鱼食也不知道。普遍认为苏洵的《辨0论》就是影射王安石的,其中写道:“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苏轼和王安石也历来不睦,王安石好做惊人之言,苏轼曾作文讥讽。民间也有不少两人斗智的故事。

王安石-生平大事年表 王安石庆历二年(1042)进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认为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赵祯的-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

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王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元年(1068)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

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 ),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

熙宁三年(1070)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并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在改革中,他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

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

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

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第一次罢相。

熙宁八年(1075)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

熙宁九年(1076)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历史评价 王安石王安石推行的变法,历史上的评价多有不同。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到了南宋,再次通过修史的方法对其改革进行定性,指出王安石变法使得北宋王朝遭到灭亡(有说法指出是南宋朝廷为了推卸皇室的责任)。以后历朝历代均以此作为依据,对其变法做出这样的判断,以至于在宋元话本里有文章专门讽刺。

但是王安石的家乡的一些文人出于同乡的原因进行了一些争辩,例如陆九渊等。

历史发展到近代,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变故,改革的呼声日益提高,所以对王安石变法开始进行正面的评价,主要的人物有梁启超严复等,他们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呼吁改革精神。以后对王安石变法的研究越来越多,并在民国时期有所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王安石的评价主要从阶级等角度出发,以后逐渐取消了这种方法,从具体的利益角度来看他的变法。主要研究者有漆侠、邓广铭等。

在海外,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就认为,王安石的多项改革,涉??理,但不见容于当时的官宦文化,亦缺乏有关技术能力而无法取得成功。

宗熙宁二年( ),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弃新法,恢复旧制。〈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的回覆:“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正是王安石的写照。

王安石-王安石文学成就

一、王安石的文学成就

(一)王安石的前期诗歌。

王安石存诗一千五百多首,诗歌创作以退居江宁为界,前后两期诗风有很大差别。前期诗歌主要以杜甫的创作思想为主导,以关心时事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为主要题材,具有明显的写实精神。

正因为王安石对杜甫的崇拜,所以他在前期的诗歌创作中自觉不自觉地表现了自己的政治观,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紧扣当时的时政,提出了尖锐的问题,把自己渴望济世匡俗的理想抱负写进了诗中,如《感事》、《河北民》、《收盐》、《读诏书》等诗篇,密切联系现实人生,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表现了他主张革除弊政、关心民生疾苦的进步思想和博大胸怀。

(二)王安石后期诗歌。

王安石后期诗歌,是指他在熙宁九年罢相后的创作。仕途的丰富经历,变法失败的复杂心情,使他的诗风发生很大的变化:前期诗歌中洋溢的那种政治热情已经逐渐消退,大量的写景取代了政治诗的位置;艺术走上了杜甫“老去渐于诗律细”之路,注重对仗、用典、声律的精益求精,吸收王维诗歌的取境之长,追求诗歌的艺术美。他博观约取,熔铸前人,以独特的抒情方式和艺术风格,创立了为严羽《沧浪诗话》所标举的“王荆公体”。名作很多,如《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分护田净绿绕,两山排阀送青来。

又如《江上》:

江北秋阴一半开,晓云含雨却低回。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这些小诗新颖别致,锤炼甚工,妥贴自然,意境清丽,表现出荆公体的老练圆熟。他的《泊船瓜洲》诗亦很有名: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叶梦得石林诗话》说:“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排比处。”比较恰当地指出了王安石后期诗歌的艺术特征,在宋诗的发展过程中,他不仅推动了宋人宗杜、学杜之风的兴盛,而且以其深邃的思想、新颖的见解,及后期诗歌对艺术技巧、字句锤炼的新的探索,乃至喜欢用典,在散文化的长篇里发议论之习,在宋诗独特风貌的形成和发展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但后期由于受韩愈卢同诗的影响,有些作品不免生硬粗糙、喜造硬词、押险韵,对后来也有不良影响。

二、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宋仁宗治平年间(1064—1067),王安石因母丧居江宁,从事授徒讲学活动。据他的学生陆佃(1042—1102)在《陶山集》中回忆:“治平三年(1066年),今大丞相王公守金陵,经绪余成学者,而某也实并群英之游”,从中深受教益,“朝虚而往,暮实而归,觉平日就师十年,不如从公之一日也。”王安石的著述很多,其中《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原教》、《伤仲永》、《慈溪县学记》、《虔州学记》等,都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

王安石在文化教育改革方面的成就。

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任副宰相和宰相期间,发动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其中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称为“熙宁兴学”,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二是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三是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四是编撰《三经新义》作为-材。

“熙宁兴学”也同样因为王安石被逐出朝廷而半途夭折,但它将北宋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并对后来的兴 动产生深刻影响。

王安石-王安石变法

北宋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年间进行的改革。治平四年(1067)正月,宋神宗赵顼即位。神宗立志革新,熙宁元年(1068)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

王安石建立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条例司撤销后,由司农寺主持变法的大部分事务。吕惠卿曾布等人参与草拟新法。这些新法按照内容和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限制商人

供应国家需要和限制商人的政策,主要是均输法、市易法和免行法。

均输法

熙宁二年七月,颁行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由发运使掌握六路的财赋情况,斟酌每年应该上供和京城每年所需物资的情况,然后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从便变易蓄买”,贮存备用,借以节省价款和转运的劳费。均输法夺取了富商大贾的部分利益,同时也稍稍减轻了纳税户的许多额外负担。

市易法

熙宁五年三月,颁行市易法。在开封设置市易务。市易务根据市场情况,决定价格,收购滞销货物,待至市场上需要时出售,商贩可以向市易务贷款,或赊购货物。后又将开封市易务升为都提举市易司,作为市易务的总机构。市易法在限制大商人垄断市场方面发挥了作用,也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免行法

熙宁六年七月,正式颁行免行法。免行法规定,各行商铺依据赢利的多寡,每月向市易务交纳免行钱,不再轮流以实物或人力供应官府。

发展农业生产

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的政策以及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

青苗法

熙宁二年九月,颁布青苗法。规定以各路常平、广惠仓所积存的钱谷为本,其存粮遇粮价贵,即较市价降低出售,遇价贱,即较市价增贵收购。其所积现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0借贷钱物。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0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

募役法

熙宁四年颁布实施。募役法(免役法)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募役法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

方田均税法

熙宁五年颁行。方田均税法规定每年九月由县官丈量土地,检验土地肥瘠,分为五等,规定税额。丈量后,到次年三月分发土地帐帖,作为“地符”。分家析产、典卖割移,都以现在丈量的田亩为准,由官府登记,发给契书。以限制官僚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和人口。农田水利法

熙宁二年颁布。条约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修筑堤防圩岸,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在王安石的倡导下,一时形成“四方争言农田水利”的热潮。北方在治理黄、漳等河的同时,还在几道河渠的沿岸淤灌成大批“淤田”,使贫瘠的土壤变成了良田。

稳定封建秩序

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的措施,有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以及建立军器监等。

将兵法

作为“强兵”的措施,王安石一方面精简军队,裁汰老弱,合并军营,另一方面实行将兵法。自熙宁七年始,在北方挑选武艺较高、作战经验较多的武官专掌训练。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保甲法熙宁三年颁行。各地农村住户,不论主户或客户,每十家(后改为五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军训;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保甲法既可以使各地壮丁接受军训,与正规军相参为用,以节省国家的大量军费,又可以建立严密的治安网,把各地人民按照保甲编制起来,以便稳定封建秩序。

改革教育制度

王安石等变法派还改革了科举制,整顿了各级学校,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

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从新法实施,到守旧派废罢新法,前后将近15年时间。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使豪强兼并和0者的活动受到了一些限制,使中、上级-、皇室减少了一些特权,而乡村上户地主和下户自耕农则减轻了部分差役和赋税负担,封建国家也加强了对直接生产者的统治,增加了财政收入。各项新法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皇室、豪强和0者的利益,最终被罢废。

王安石-文学家王安石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县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今存《王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 《上仁皇帝言事书》 ,是主张社会变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据对北宋王朝内外交困形势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变法主张,表现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国之疵”的进步思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在叙述并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的同时,尖锐地提示了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利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它对第二年开始施行的政,无异吹起了一支前奏曲。 《答司马谏议书》 ,以数百字的篇幅,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措词得体,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这时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脍炙人口,《鲧说》、《读孟尝君传》、《书刺客传后》、《伤仲永》等,评价人物,笔力劲健,文风峭刻,富有感 彩,给人以显豁的新鲜觉。他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城陂院兴造记》,简洁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禅山记》,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即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又使具体的记事增加思想深度,显得布局灵活并又曲折多变。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罢相(1076年左右)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王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后为群牧羊官,从宋次道尽假-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叶梦得石林诗话》)。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倾向性十分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感事》、《兼并》、《省兵》等,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描写和提示了宋代国势的积弱或内政的腐败,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并土地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择将”的建议;《收盐》、《河北民》等,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备受统治者迫、害压榨的悲惨遭遇;《试院中》、《评定试卷》等,则直接抨击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经世济国的人才;《元日》、《歌元丰》等,热情地讴歌了变法带来的新气象和人民的欢乐;《商鞅》 、 《贾生》等,通过对历史人物功过得失的价,抒发了自己的新的见解和进步意义。安石后期的隐居生活,带来了他的诗歌创作上的化。他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抒发一种闲恬的情趣。但艺术表现上却臻于圆熟,“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颊间。”(《后山诗话》载黄鲁直语)和《泊船瓜洲》、《江上》《梅花》、《书湖阴先生壁》等诗,观察细致,精工巧丽,意境幽远清新,表现了对大自然美的歌颂和热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从诗体说来,安石的古体诗虽然多用典故,好发议论,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律诗则用字工稳,对偶贴切,但有时不免失于过多的雕刻。五绝和七绝尤负盛誉,“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寒厅诗话》),“荆公绝句妙天下”(《艇斋诗话》)。他的诗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严羽《沧浪诗话》)。

王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虽不以词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通过描写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壮景及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纵沉郁,被赞为咏古绝唱。它同范仲淹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开了苏东坡豪放的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

从文学角度总观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也不失大家风范,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颗明星。

王安石-王安石年谱

宋真宗天禧五年辛酉(1021)一岁

是年十一月十二日出生于临江军(今江西清江)。

仁宗天圣八年庚午(1030)十岁

王益以殿中丞知韶州(今广东韶关),王安石随父至韶州。

明道二年癸酉(1033)十三岁

王益回临川(今江西东乡)母报丧,王安石随行。

景祐三年丙子(1036)十六岁

王益服满赴京,王安石随行。

景祐四年丁丑(1037)十七岁

四月,王益通判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王安石随行。

宝元二年己卯(1039)十九岁

二月,王益卒于江宁任上。

庆历二年壬午(1042)二十二岁

三月,王安石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以秘书郎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

庆历六年丙戌(1046)二十六岁

自临川赴京,不求馆职,改大理评事,知鄞县。

皇祐三年辛卯(1051)三十一岁

以殿中丞通判舒州(今安徽潜山)。

至和元年甲午(1054)三十四岁

自舒州赴京,特授集贤校理,辞不受,九月除群牧司判官。

嘉祐二年丁酉(1057)三十七岁

五月改太常博士,知常州

嘉祐三年戊戌(1058)三十八岁

二月提点江东刑狱。十月回京,任三司度支判官。

嘉祐六年辛丑(1061)四十一岁

为工部郎中、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

嘉祐八年癸卯(1063)四十三岁

三月仁宗,英宗(赵曙)立。八月,母吴氏卒于京师,十月归葬江宁。

治平四年丁未(1067)四十七岁

正月,英宗卒,神宗(赵顼)立。诏以故官知江宁府。九月,召为翰林学士。

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四十八岁

四月,自江宁入京。神宗诏越次入对。

熙宁二年己酉( )四十九岁

二月,以谏议大夫参知政事。颁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

熙宁三年庚戌(1070)五十岁

十二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史馆大学士,与韩绛并相。立保甲法。

熙宁五年壬子(1072)五十二岁

行市易法、保马法。

熙宁六年癸丑(1073)五十三岁

提举经义局。九月,熙河大捷,神宗解身上玉带赐之。

熙宁七年甲寅(1074)五十四岁

三月,行方田均税法。四月以吏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新法遭遇首次挫折。十月,行手实法。

熙宁八年乙卯(1075)五十五岁

二月,复拜同平章事、昭章馆大学士。六月,进加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熙宁九年丙辰(1076)五十六岁

六月,子雱卒。十月,罢为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

元丰元年戊午(1078)五十八岁

正月,进尚书左仆射,封舒国公。

元丰三年庚申(1080)六十岁

九月,加特进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改封荆国公。

元丰七年甲子(1084)六十四岁

乞以宅为寺,赐名“报宁”。

元丰八年乙丑(1085)六十五岁

三月,神宗卒,哲宗(赵煦)即位。新法先后废罢。

哲宗元祐元年丙寅(1086)六十六岁

四月初六病逝,赠太傅。

王安石-王安石故居

王安石故里上池村位于抚州市东乡县,距离县中心25公里,是展示中国明清建筑艺术及其发展历史的文物保护区。该村始建于北宋、迄今已逾千年,现在保存下来的建筑主要是明清以来修建的。现存有50余栋古代建筑和十多处和王安石有关的遗迹.

世宦祠 为上池典型古代建筑代表作,“天变不足畏,0不足法,自古英豪软卓识。祖德可以师,学问可以传,至今乡里仰遗风。”这是悬挂在上池村“世宦祠”内的一幅赞颂王荆公的对联。正大门还有一副对联是“政治抗三代之隆,差让伊皋伊旦。文章驾百家而上,殊超韩柳欧苏。”横联:“俎祀光华”。旧时在上池村“世宦祠”祠堂里面,四壁挂了很多题赞上池村王氏先辈丰功伟业的名人字画、木匾等。至今“世宦祠”还流传有多幅赞颂王荆公的对联。“世宦祠”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宗祠,极其雄伟,砖、木、石结构,用料精良,宗祠内保存有许多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宗祠坐北朝南,三厅三开间,面宽12.2米,进深30.4米,高6米,占地面积366平方米,正大门石匾阴刻“世宦祠”三楷书,两侧大门上匾阴刻“登科”和“及第”字样,笔锋舒展,笔力遒劲,是难得一见的古代书法。三大门两侧各有一个石墩(欲称三门六墩)。前厅进深7.85米,中厅进深12.3米,后厅进深6.9米,呈后高前低势,中设两天井,封火山墙,为典型的明代建筑。

以前世宦祠的夹墙内藏有王安石画像,每年的正月初一在祠堂内挂出,供村民祭拜。同时,还有历代名家的画亦同时挂出展览。宋朝画家画的十八骏马图,一马一图,栩栩如生。还有宋朝大书法家米芾赠与王安石后裔的砚台,砚台呈绿色,长23厘米,宽14.55厘米,重8.25公斤,两侧刻有2条龙,侧有一条盘龙,上方正中刻有“御赐之宝”四字,十分珍贵。砚底有米芾自刻铭文,如今此砚和夹墙里取出的一些画像均藏于东乡县博物馆内。“大夫第”古民宅,坐落在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委会上池自然村南面,坐北朝南,砖、木、石结构,为上池王氏三十世行繁九一公王采兰于同治元年(1862)所建。 王采兰,字英贤,例赠奉直大夫,生于清嘉庆辛未(1811年)五月,殁于光绪丙子(1876年)六月,长兄王观兰(1803—1860)字尚贤,学名梦祥,清太学生,三兄王谷兰(1809—1883)字聚贤,学名梦槐,清太学生,长子德才(1836—1899)字义荣,从九品,次子王修才(1850—1919)字鹤洲,学名澍瀛,清太学生知州衔。例授奉直大夫,幼子王异才(1851—1902)从九品。 “大夫第”建宅主人王采兰,中年时在湖南津市和大庸县开有二家百货批发行,并任湖北汉口江西会馆馆长,在馆内设有“招武收院”。在上池于同治元年(1862年)始,花费三年时间,才将“大夫第”住宅建成。 王采兰三兄弟为清太学生,父子俱赠授大夫,他们除在湖南有二个批发店面三幢住宅,在湖北汉口有一幢书院外,在上池老家村南面共建有五幢房屋,分主人住宅二幢,书屋一幢,杂工、雇工房二幢,以“大夫第”为中心主体建筑。 主体建筑面宽21米,进深30米,占地面约600平方米,设三厅,五大井,穿斗式梁架,中间侧门通向偏房和厨房,正堂反厅上方横木匾阳刻“松苞竹茂”四字行书,南向正大门和东大门上额匾各阳刻描金“大夫第”三字楷书。左侧门上额匾阳刻描金“迎旭”二字行书。 原屋内雕梁画栋,屋外石刻精美,门窗木刻,为典型徽雕,民宅内厅堂,正间、偏房、厢间、柴房、厨房、仓库、天井、走廊、花园、养鱼池,一应俱全,极具南方明清古建筑特色。

“荆国世第”门楼位于上池村的南面,砖、木、石结构,坐北朝南,四柱三间三楼式牌坊,高7米,深3.2米,宽8.4米,门楼上额石匾阳刻“荆国世第”四楷字。 此门楼相传为王安石弟王安上后裔在宋时所建,后历遭火劫,民国元年(1911年)第五次重修,并立有烟火柴草禁牌刻石。清乾隆六年(1714年),上池王氏廿七世孙王校在《土地王氏重修族谱引》中道:“……初,文公与金溪周彦弼友善,道经今地上池。……丁内艰归,乃筑别墅于其中。……若将终于此也,然士人以文公旧基、若山、若陂、若桥仍以荆公名,志所自来也……” “荆国世第”门楼前有一方池塘,门楼与池塘间空地上,竖立有历代上池王氏后裔登科及第者的旗杆石,“荆国世第”门楼对研究王安石故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

“双龙出水”古建筑群民宅,座落在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委会上池自然村南,砖、木、石结构,由清乾隆年间金溪浒湾书铺街印刷出版业“二仪堂”创始人王接云所始建。 王接云,名国康,讳文康,号南浦,清太学生诰赠奉直大夫,生于乾隆四十三年戊戍(1778)九月,殁于咸丰三年癸丑(1853)七月。

王接云是个真正的儒商,在江西省金溪县浒湾镇开创了全国闻名的印刷出版行“二仪堂”,并在吉安、樟树、南昌等地开设有大书店。他在从事经商,教育事业的同时,更注重教育子孙从文习武,在上池老宅后构建“二龙出水”双宅,并同时在“二龙出水”宅后构建了一幢书院,以供子孙读书习武之所。

“双龙出水”建筑群以“双龙出水”紧密相连、结构相同的双宅为主体建筑。

“双龙出水”坐北朝南,进深16米,宽22米,两大门前封有4米高的照墙,每幢均设上、下二厅一天井,两屋中间设券门相通,连同前庭院,西庭院和东走廊,共占地约600平方米。

老住宅前照墙左边设总大门,门上额匾阳刻“衍庆”二楷书,坐南朝北,与东边书院并排而建,进深18米,宽25米,每幢均设二厅二天井,连同前庭院,西庭院,东走廊,共占地约600平方米。

柩宅进深20.5米,宽12.5米,设一大天井,一大灵堂,八灵房,占地约250平方米。

仓库设一天井,六谷仓,占地约110不立米。

柴房三间占地约110平方米。

马房一排占地约60平方米。

厨房一排三间占地约140平方米。

长工、雇工房工排四间占地约150平方米。

建筑内弄巷一条长约45米。

以上“双龙出水”建筑群占地面积共约2000平方米,另有花园、水井、池塘、厕所等约占地面1000平方米。

“双龙出水”建筑群连同花园、水井、池塘、厕所等配套设施总共占地约3000平方米。

王接云一家四世同堂,子孙文武双全并善经营,经济雄厚,故“双龙出水”建筑群占地庞大,结构恢宏,配套设施齐全,建筑群内主人住宅、厅堂、正间、偏房、厢间、书院、雇工房、灵柩宅、仓库、马房、弄巷、天井、水井、花园、池塘等一应俱全,极具南方明清古建筑特色。

“荆公桥”位于东乡县黎圩镇上池自然村西半公里处,据传始建于宋,为纪念王荆公,故名“荆公桥”,又名“上池桥”(“上池桥”之称在朝明嘉靖东乡县志卷三第三百一十三页有载)。清乾隆十二年山东知府鳌宾海氏作《上池王氏宗谱序》云:“螺峰之麓(罗家岭)蜿延起伏,星罗棋布,比户而连薨者,上池也,东盼铁炉(北炉峰)云雾如烟,南顾珠岭(明珠峰)圆净如璧,北望金峰,嵯峨万丈,荆公夜宿之诗存焉,西瞻龙安,长岗迢递,荆公送弟之句在焉,俯瞰流泉,泷溪宛潭,荆公之桥名焉……”。上池村1931年第八修《王氏宗谱》中有明故王辑撰《重建荆公桥记》,现碑刻石尚存,唯文字漫灭难认,仅存数十字,桥头原另立有,“上池荆公桥”石刻碑,现已毁。

“荆公桥”东西向,横跨泷溪港,桥为二墩三孔,花岗石构造,长10米,宽0.95米,“荆公桥”下为泷溪港,宋王安石为之题诗《泷溪晚烟》云:“笋兴迢递出泷溪,草树含烟路欲迷,绕屋好山看不尽,数声啼鸟夕阳西”。

“荆公桥”为研究王安石在故里上池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早已列入《东乡古迹》。千年上池翰墨香,古谣说:“临川才子金溪书”,上池王氏,自有史以来,人才辈出。旧属临川的上池村与金溪合市镇、双塘镇接壤、山川钟秀,人文荟萃,真正是人杰地灵,为“临川才子”之名注入最深厚的内涵。

上池自王益,王安石,王雱孙三代举进士后,名声大振,一门八进士。

王安石的叔祖王贯之,真宗咸平三年登陈尧咨榜进士;

王安石的父亲王益,祥符八年登蔡齐榜进士;

王安石的长兄王安仁,皇祐元年登冯京榜进士;

王安石本人,庆历二年登杨寘榜进士;

王安石的四弟王安礼,嘉祐六年登王俊民进士;

王安石的五弟安国,熙宁元年召试赐进士及第;

王安石六弟王安上,历庆六年登贾黯榜进士;

王安石的长子,王雱治平四年登许世安榜进士;

从咸平三年起,六十九年间,王安石祖父以下登进士者八人,从古至今,鲜有闻者。

上池村旧时一直成立有文会(即科甲举子,秀才等组织的文人协会),每年正月初三日,学子们都雅集在世宦祠内,向伯祖考王安石的遗像瞻仰朝拜,以示后辈崇文尊祖之意,俗称“尊学校”。这种仪式,也是到解放后才停.

上池村建有很多公共建筑。有众多祠堂,如王氏大宗祠、安上公祠二栋,一栋为祠堂,一栋供族人娱乐,有戏台和看台,台柱上写有一副对联:装几个忠臣义士人间冷暖尽知,唱一声阳春白雪天地万物皆空,以及睿二公祠(现存)、南池公祠、世宦祠。村中还有一栋两层楼的书院,上、中、下三进,天井立中堂两旁,共有28间房屋,周边另有附属房。书院内有茶花树一对,罗汉松一株,院外有池塘、竹园,有三棵参天樟树,一株梅树,环境十分幽静秀丽,是读书的好地方;楼上有一圆窗正对百叶陂,窗上一匾写着“听月楼”,夜阑人静,凭窗观月,十分醉人;池塘的屏墙上有一石刻,-“浴云池”,水连云天,云在水浴,十分和谐。此情此景有个教书先生写了一副对联:听月楼台伴我图书千古秀,浴云池上宜人花鸟四时春。村里有一个寺庙,面积400平方米,常年香火不断。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五、二十六是庙会的日子,庙内五尊大菩萨被抬到周边十多个村庄,供群众祭拜,十分热闹。走出村口,俯瞰池塘,远眺峰丘,真为此处山水钟灵毓秀而流连忘返。

王安石-宋史·王安石传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意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欲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视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佑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这耳目,器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苍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仛,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元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明年,-起居注,辞之累日。阁门吏赍敕就付之,拒不受;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厕;吏置敕于案而去,又追还之;上章至八九。乃受。遂知制诏,纠察在京刑狱,自是不复辞官矣。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神宗在颍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 ,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御史中丞吕诲论安石过失十事,帝为出诲,安石荐吕公著代之。韩琦谏疏至,帝感悟,欲从之,安石求去。司马光答诏,有"士夫沸腾,黎民骚动"之语,安石怒,抗章自辨,帝为巽辞谢,令吕惠卿谕旨,韩绛又劝帝留之。安石入谢,因为上言中外大臣、从官、台谏、朝士朋比之情,且曰:"陛下欲以先王之正道胜天下流俗;故与天下流俗相为重轻,流俗权重,则天下之人流俗;陛下权重,则天下之人归陛下。权者与物相为重轻,虽千钧之物,所加损不过铢两而移。今0人欲败先王之正道,以沮陛下之所为,于是陛下与流俗之权适争轻重之时,加铢两之力,则用力至微,而天下之权,已归于流俗矣,此所以纷纷也。"上以为然。安石乃视事,琦说不得行。

三年十二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欧阳修乞致仁,冯京请留之,安石曰:"修附丽韩琦,以琦为社稷臣。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安用?"乃听之。富弼以格青苗解使相,安石谓不足以阻0,至比之共、鲧。灵台郎尤瑛言天久阻,星失度,宜退安石,即黥录英州。唐坰本以安石引荐为谏官,因请对极论其罪,谪死。文彦博言市易与下争利,致华岳山崩。安石曰:"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因,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阏其奏,出彦博守魏。

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腾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取免行钱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一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安石曰:"近臣不知为谁,若两宫有言,乃向经、曹佾所为尔。"冯京曰:"臣亦闻之。"安石曰:"士大夫不逞者以京为归,故京独闻此言,臣未之闻也。"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侠又坐窜岭南。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

吕惠卿服阕,安石朝夕汲引之,至是,白为参知政事,又乞召韩绛代已。二人守其模,不少失,时号绛为"传法沙门",惠卿为"0善神"。而惠卿实欲自得政,忌安石复来,因郑侠狱陷其弟安国,又起李士宁狱以倾安石。绛觉其意,密白帝请召之。八年二月,复拜相,安石承命,即倍道来。《三经义》成,加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以子雱为龙图阁直学士。雱风御史中丞邓绾,复弹惠卿与知华亭县张若济为0利事,置狱鞠之,惠雱出守陈。

华亭狱久不成,雱以属门下客吕嘉问,练亨甫共议,取邓绾所列惠卿事,杂他书下制狱,安石不知也。省吏告惠卿于陈,惠卿以状闻,且论安石曰:"安石尽弃所学,隆尚纵横之末数,方命矫令,罔上要君。此数恶力行于年岁之间,虽古之失志倒行而逆施者,殆不如此。"又发安石私书曰:"无使上知"者。帝以示安石,安石谢无有,归以问雱,雱言其情,安石咎之。雱愤恚,疽发背死。安石暴绾罪,云"为臣子弟求官及荐臣婿蔡卞"遂与亨甫皆得罪,皆斥。

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及子雱死,尤悲伤不堪,力请解机务。上益厌之,罢为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哲宗立,加司空。

元佑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曰文。
  人物关系:

父亲:
王益
儿子:
王雱 (10441076) 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道家学者。
兄弟:
王安礼 (10341095) 北宋政治家、诗人
王安国 (10281074) 临川三王
王安上
王安仁
王安道 (10171051)
王安世 (?~1059)
母亲:
王吴氏 (9961063)
外公:
吴畋
妻子:
吴琼

  相关院校:
应天书院
王安石作品目录
王姓名人堂
王安石相关
同年(公元102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086年)去世的名人:
北宋文坛四大家人物介绍
中国古代十大名相人物介绍
中国六大政治家人物介绍
宋朝词人人物介绍
应天书院人物介绍
东乡区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东乡区


下一名人:荀彧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