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浙江省 > 金华 > 义乌市人物

傅藻


[][公元1321年-1392年]

傅藻(1321—1392),字伯长,号国章。义乌人。历任翰林编修、监察御史、东宫文学、武昌知府、河南廉访使。告老还乡后,在今义乌杜门创建杜门书院。

  元至治元年(1321),傅藻出生在一个家境并不富裕的书香门第。他从小生性聪颖,天资过人,看书过目不忘,被当地人称为小神童,深得父母喜爱。可天有不测风云,不久父亲因病离开了人世。知书达理的母亲为成就傅藻的功名,守寡誓不嫁人,把全部身心都放在了傅藻身上。为了傅藻的学业有成,其母想为儿子寻个名师,便带上傅藻登上了当时“儒林四杰”之一的大文豪黄溍的家门,请求拜他为师。治学严谨的黄溍当时便出了几个题目试考傅藻,不料都被傅藻一一答对。黄溍不禁暗暗称奇,当场就收他为徒。在黄溍的传授下,傅藻的学业突飞猛进,成了黄溍的得意门生。

  元至正后期,元朝气数已尽,各地军队争强斗雄,战祸连绵不断。傅藻避乱于龙门山中,夜以继日地攻读诗书,以待他日治国安邦

  洪武五年(1372)冬,明太祖朱元璋金华求贤纳才,召集当地的文人进行考试,傅藻亦在其中。朱元璋发现傅藻才学渊博,谈吐不凡,足可担任朝廷重臣,便授他为翰林编修,入京编写元史。

  傅藻当了朝廷命官后,心系江山社稷,黎民百姓。一日,他在议事殿上单独同朱元璋议论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则,正当朱元璋听得意兴犹酣时,他把话锋一转,讲到了治国安民的道理。朱元璋听后非常赞赏他的见解和看法,当即擢他为监察御史,到全国各地体察民情。

  洪武十年(1377)冬,傅藻从南京出发,巡按安徽、河南、山东、杭州、北京等地,行程六七千里。他不畏权贵,秉公办事,将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的为非作歹者一律绳之以法。并在回朝的途中,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20多篇文章,文中大多有针砭时弊之意。他的下属看后,小心翼翼地对他说:“国家又不是你一个人的事,你又何必去得罪皇上,落得个欺君大罪呢?”傅藻斩钉截铁地回答:“我这是实话实讲,隐瞒-,才是欺君。”当朱元璋召他进宫,询问巡查情况时,他毫不犹豫地把20多篇文章全部呈上。朱元璋看后大喜,当着众大臣的面夸他是个刚直不阿之人,当殿就写了四首诗文赐赠给他。《傅氏宗谱》中录有一首御赞:

  肤惟容像,时晤读书,经邦济国,积善寰区,能文能武,护国庆余,走笔以赞,为之唏嘘。

  并擢升他为东官文学,从事编纂《春秋史》。《春秋史》凡20卷,卷卷文笔流畅,叙事真实,傅藻也深得朱元璋器重。

  洪武十七年(1384),傅藻被授为武昌知府。在任期间,他惩治-污吏,怜恤黎民疾苦,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实事,深受百姓拥戴。因政绩显著,不久他又被提升为河南廉访使,此时,他已年迈力衰,遂向朱元璋提出告老还乡。

  洪武二十二年(1389)八月十五日,朱元库恩准傅藻致仕,并为他举行了一个欢送仪式,与他一起共事过的文武大臣都流露出难舍难分之情。

  傅藻回到义乌后,为了颐养天年,在县城北边50里远的一个名叫夜珠圆的地方建起了一座书院,取名“杜门书院”,意为“杜门谢客,专心读书”。后来这个村便叫“杜门”。洪武二十五年(1392),傅藻因病去世,与其妻吴氏合葬于现在杜门的台门山。

  傅藻创建的杜门书院历尽沧桑,已今非昔比,然而它仿佛还在向后人述说着逝去的史实故事。

  主要参考资料:

  《[嘉庆]义乌县志》,义乌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1997年10月

  义乌《北门傅氏宗谱》

来源: 义乌市档案局

傅姓名人堂
同年(公元132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392年)去世的名人:
义乌市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义乌市


下一名人:王袆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