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浙江省 > 金华 > 义乌市人物

丁乃刚


[公元1886年-1946年]

丁乃刚(1886—1946),本名儒为,又名品青。世居义乌塔山下村,自祖父辈起迁居佛堂镇共和巷12号。生于1886年8月12日。1901年考取第一批官费留日生,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1912年学成归国后,历任上海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北京京华印书局、奉天官银号印刷厂、北京财政部印刷厂的技师、印刷负责人。1929年任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实用美术系主任,并一度代理院务。他长期从事科学、文化技术的传播,是把现代印刷工艺引进中国的先驱者之一,也是实用工艺美术教育的创始人之一。1946年8月6日病逝于金华,享年60岁。

  (—)

  丁乃刚的父亲丁梦熊,光绪乙酉科拔贡生,候选知县。他是一个被同辈誉为“本乎仁,行乎素,学贯古今,文追迁固”学养兼优的读书人。他目睹清王朝吏治腐败,贪墨横行,无心在仕途角逐而投身教育事业,任北京八旗子弟学校教席。他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一代新人,以匡正社会风气。但是,他这种“春风化雨”的理想,在封建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尤其是在靠祖宗荫庇拥有特权的八旗子弟面前更是如此。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心情长期抑郁,35岁即离开人世。那时丁乃刚才7岁,失怙之痛,促使他刻苦砥砺,奋发努力,加上他父亲的挚友也即岳父朱郁荃的悉心培养,终于在15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国第一批官费留日生。

  中国封建时代,官被看成是民之父母,成为高踞于老百姓头上的“人上人”。“学而优则仕”、“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儒家的传统观念,也是读书人的信条,是当时的社会风尚。读书为了做官的想法,在留学生中也颇为流行。所以在留日学生中,学习法政、经济的居多。学医的,虽不乏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之心,也难免有“不能为良相不妨做良医”那种退而求其次的心态。在留学生中,主动选学工科、农科的不多。丁乃刚幼承家训,知道要振兴国家,改良社会,一定要发展科学和技术,要搞好教育。他认为印刷术是传播科学文化技术知识的最有效的工具。11世纪中国发明了活字印刷,遂使《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本草纲目》以及《梦溪笔谈》等科学巨著得到传播,促进了中国农业、工业、水利、医学、天文学、地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中国印刷术的西传,才有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如果把西方现代印刷工艺技术引进中国,必将对中国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带来一次突飞猛进。因此,他毅然以印刷工艺作为自己学习的专业,并为此付出他毕生的精力和心血。

  (二)

  1912年,丁乃刚从日本学成归国,应上海中华书局之聘任技师。开始了他18年的印刷工艺方面创造性的劳动,为科学、技术、文化的传播作出自己的贡献。这年,正是中华民国元年,中华书局刚刚筹建开业。为了配合民国的学校教学需要,中华书局了一套小学教科书,定名为《中华小学生读本》。该书经过中华局书创办人陆费逵等人的精心,但要赶在小学开学前出版发行,其印刷任务时间紧迫。丁乃刚作为印刷工艺技师,从机器设备安装到开机印刷,都做了精心设计和安排,终于顺利完成任务。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大字典》字体精美,印刷清晰,受到广大读者的赞誉。这些成就都与丁乃刚的努力分不开。

  1914年,丁乃刚离开中华书局到商务印书馆任职。此时,商务印书馆已将日资股份收回,日籍技师也随之解聘,同时又引进新设备,丁乃刚才得以进入这家中国最大的出版印刷企业。任职期间,商务印书馆印刷出版了《辞源》、《植物学大辞典》、《新体国语教科书》等许多精品图书。北京京华印书局创办于1908年,原是清政府的一家官办企业,后来成为商务印书馆在北京的印刷所。1921年丁乃刚从上海到北京主持京华印书局的印务,利用北京图书馆、文渊阁等的藏书,为商务印书馆印刷出版了一大批精品古籍。由于他对王云五总经理的某些做法提出批评,以致1924年被迫离京去奉天宵银号印刷厂任厂长。其时该厂濒临倒闭,丁乃刚接任以后,从技术上突破难点着手,开展全面的企业革新。

  官办企业的通病是管理混乱、账目不清、人浮于事、任人唯亲。丁乃刚的改革,其目标就是要消除这些痼疾。他合理调整管理机构,任人唯贤,破格提拔新人。他特别关心职工生活、改善工人劳动条件,还为工人建立起卫生体育以及食堂等福利设施,让工人参加年终分全,从而大大调动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企业很快扭亏为盈。这说明他不仅是一位精通专业的技术专家,还拥有丰富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才能。然而,在旧社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把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救活了,工人们欢欣鼓舞,却得罪了那些曾经借企业营私发财的权贵。这些人把丁乃刚给工人建立福利设施,以及让工人参加分红等措施,作为向军阀指控他搞-的借口。在军阀统治下,“红帽子”是可以置人于死地的。他被迫返回北京。在他离开时,闻讯前往车站送别的职工多达几百人。他的遗诗中曾有:“门无坐食三干客,却似从亡五百人”之句,正是当时情景的写照。

  丁乃刚回北京以后,应聘去财政部印刷所任职。财政部印刷所也始创于1908年,是清政府用以印刷印花税票的地方,其刻版工艺也较复杂,中国使用美国的雕刻铜凹版印刷术就是从北京财政部印刷所开始的。该所延聘丁乃刚是因为复杂的工艺技术需要,同时该所也因经营不善正处在濒临倒闭的边缘,因此,想借重丁乃刚的治厂经验。该所经丁乃刚的惨淡经营,确也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然而,如同在奉天时的情况一样,丁乃刚的举措对企业有利,受工人欢迎,却不能为那些保守的既得利益者所接受。他再一次受到排挤而被迫离开。

  1929年,丁乃刚任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教授、系主任。他以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培养实用美术人才作出了贡献。丁乃刚在印刷实际部门工作了18年,经历了中国印刷业早期发展的全过程。克服了技术上许多困难,并有创新和建树。对于丁乃刚在我国印刷业早期发展过程中勇于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同仁多有称道。他强调努力学习,既向书本学习,更应在实践中学习,向同行请教,直到晚年回乡养病也是手不释卷,这也是他事业成功的原因。

  (三)

  丁乃刚是技术专家、教授,更重要的是一位爱国者。他在日本留学期间,积极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是同盟会的最早会员之一。1911年,武昌起义发生,他携妻弟朱章宝一起回国,在金华协助朱郁荃组织军政分府,为光复浙江全省,支援武昌起义作出贡献。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许多留日学生都中断学业回国从政,而他却在回国参加辛亥革命取得胜利以后,再去日本继续完成学业。他同情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运动,对进步学生的困难常有所资助。当时有些左倾进步刊物,甚至地下革命刊物,都曾经在他任职的印刷所印行。1925年后,其妻弟朱章赓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读书期间,为了推广西医并批判把中医作为国粹,拒绝和西医结合的保守派而创办的进步刊物《丙寅医学周刊》,就是经他帮助联系接洽,由有关报刊开辟专栏定期出版的。这些活动,在当时都要冒政治风险。他这样做,并不是由于他和这些人是亲戚故旧,而是由于老同盟会员的革命良知使然。

  由于国民党政府对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师生进步活动的不满,对该院采取时而改制时而停止招生,办学经费也经常积欠。到1932年第7期毕业生离校后,宣布停办,丁乃刚遂失业在家。他自幼体质瘦弱,后来加上繁重的工作任务,以致患肺结核病。这在当年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失业成了雪上加霜。

  1935年,《何梅协定》签订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气焰嚣张,华北形势更趋恶化,当时成立了所谓“冀察政务委员会”。丁乃刚在社会上有知名度,加上该委员会成员中,有的早在日本留学时就已相识。所以,他们就想趁丁乃刚贫病交迫之时,延揽他出任该委员会的教育厅长,用以装潢门面、欺蒙群众。他们的所求被丁乃刚严词拒绝。丁乃刚指出,该委员会有些人提出华北自治的口号,是为日本军国主义霸占中国的野心张目,是汉奸-贼的言论,他决不同这些人同流合污。他不顾自己罹患肺结核病需留京继续治疗时情况,毅然携带妻女南归。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又和儿子、媳妇从南京经浙江、江西、湖南至贵阳,辗转奔波,以致病情加重。1940年,丁乃刚偕夫人回义乌塔山下老家养病。

  1942年秋,日寇占领塔山掠采砩石,塔山下村经常受到日寇和伪军的骚扰。丁乃刚遂移居让河街,寄居于何茂钟家直到抗战胜利。在此期间,驻塔山的日寇发现塔山下村曾有—位留学日本的人,于是通过翻译传话,说要见此人一面,否则就将他的祖居和祖宗祠墓烧毁挖掘。为此,他的本家声称此人已去大后方了,并化钱贿赂翻译。事后丁乃刚听到传闻,他写信给本家说道:“行事苟有利于国家民族,虽九死而无悔。倘为保祖宅和祖宗祠墓而奴颜事敌,则死后仍无面目见祖宗于泉下。这要成为丁家新族规。”凛然正气,跃然纸上。1945年抗战胜利,但驻义乌日军迟迟不缴械投降,国民党义乌县政府听说他精通日语,请他进城与日军谈判。当时他正卧病,义乌城内日军动态不明。因此,许多人都劝他不要去。但他认为,早一日解除日军武装,就是早一日收复失地,于国家民族有利,坚持进城谈判。为了解除亲人的忧虑,也为了照顾他的病体,他请妻弟朱坤明陪同前往,终于顺利完成任务,使义乌城提前光复。

  丁乃刚回乡养病,两袖清风,身无长物。1945年冬他再度回老家,与乡人有了更广泛的接触,使人们了解他、尊敬他的哲人风范。他虚怀若谷,平易近人,而又无私无畏,刚毅耿介。“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丁乃刚人如其名。

  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中国的印刷术》,柳毅编著,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年6月版

  《中国高等学校变迁》,季啸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教育年鉴》,1934年6月版

  《义乌县志》,义乌县志编创委员会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版

  义乌《丁氏宗谱贞房分册》

来源: 义乌市档案局


  相关院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丁姓名人堂
同年(公元1886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6年)去世的名人:
华东师范大学人物介绍
义乌市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义乌市


下一名人:吴肇基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