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建省 > 南平市 > 建瓯人物

袁枢


[][公元1131年-1205年]

袁枢(1131—1205)

字机仲,建安(今建瓯市)人,宋绍兴元年(1131年)生。袁枢5岁入乡塾读书,8岁时,曾在屏间题诗:“泰山一叶轻,沧浪一滴水。我观天地间,何啻犹一指。”表现其童稚时的天赋和非凡抱负。

绍兴十七年(1147年),袁枢到临安(今杭州)入太学。学习勤奋,曾参加国子监考试,所写《修身为弓赋》,深得太学录周必大刘珙的赏识。袁枢在太学共9年,业满后离开。

隆兴元年(1163年),袁枢参加礼部考试,获词赋第一,登进士第,授温州判官。不久,调任福建路兴化军教授。为人刚毅正直,忠君忧国。乾道七年(1171年),任礼部试官、太学录时,曾连上三疏:“一论开言路以养忠孝之气:二论规恢复当图万全;三论士大夫多虚诞,侥荣利。”指出当时言路不开、偏安江南思想严重和结党营私成风的弊端,得到孝宗嘉纳。同年,孝宗任外戚、佞臣张说为签书枢密院事,朝议哗然,袁枢与万里等愤激诤谏,迫使孝宗改任张说为安庆节度使、提举万寿观。乾道九年(1173年),袁枢出任严州教授。后又调任宗正寺主簿、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官。

在宋金对峙、-十分尖锐的形势下,袁枢始终坚持抗战立场。淳熙五年(1178年),在太府丞任上,针对孝宗虚张北伐声势,上疏规劝道:“古之谋人国者,必示之以弱。苟陛下志复金仇,臣愿蓄威养锐,勿示其形。”时曾觌、王抃、甘昇3人在朝结党擅专,恣意进退大臣,造成国事不振,袁枢曾疏劝孝宗,不要轻听左右毁誉,应广开言路。淳熙七年(1180年),袁枢代理工部郎官兼吏部郎官,奉命视察真、扬、庐、和四州灾情,发现前线军事部署失当,“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便积极建议应把军事重点放在两淮。指出:“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视察中,还发现“豪强之户,冒耕包占”情况严重,于是请求孝宗下诏:“州县画疆立券,占田多而输课少者,随亩增之;其余闲田,给与佃人,庶几流民有可耕之地,而田莱不至多荒。”提出解决流民问题、稳定社会秩序的好办法。不久,袁枢迁任军器少监,提举江东常平茶盐。淳熙十三年(1186年),改知处州,曾上朝奏事,指出朝中朋党相附、大臣权重、言路壅塞等纲纪不正现象。淳熙十四年(1187年),升任吏部员外郎,调任大理少卿。任内大胆揭发殿中侍御史冷世光接受厚赂、包庇罪犯的事实,使冷世光终于落职。以朝臣弹劾御史,实自袁枢开始。

不久,袁枢代理工部侍郎,兼国子监祭酒。因监察御史陈贾以宿怨弹劾,袁枢被贬官两级。淳熙十六年(1189年),光宗受禅后,被恢复原官,提举太平兴国宫。绍熙五年(1194年),知常德府。同年,宁宗即位,升任右文殿修撰。庆元二年(1196年),出知江陵府。上任后发现江陵地处长江边上,年年遭受洪水灾害。为解救民众疾苦,袁枢将部分民众迁到楚观旧城,筑屋以居,并种树数万株,维护堤岸,深得当地民众的拥戴。但因韩侂胄当权,排斥朱熹理学,袁枢受牵连,被劾罢职,提举太平兴国宫。袁枢晚年在家乡隐居,常邀朋友饮酒赋诗,与万里朱熹等都有书札往来,研讨《易经》,探究哲理。最后10年中,写下《学易索隐》、《易传解义》、《周易辨异》、《易童子问》等书。

袁枢平素喜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但“苦其浩博”,且编年记述,“年不一事,事不一人。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稽”;纪传体史书彼此错陈。“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袁枢自出新意,将纪传、编年贯通为一。开创纪事本末体裁。求得“一事之本末,原始而要终。”大大方便读者。淳熙元年(1174年),袁枢在严州教授任内。编纂完成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学巨著——《通鉴纪事本末》。此书一经脱稿,便刊行于世。参知政事龚茂良认为此书“有补治道”,把它推荐给孝宗。孝宗读而嘉叹,将书分赐给皇太子和江上诸帅,慨叹道:“治道尽在是矣”,要他们熟读。袁枢的史德也受时人称道。任国史院编修官时,负责分纂国史列传。章惇的家属以同乡关系请求袁枢为《章惇传》文饰,遭严词拒绝:“子厚(章惇字)为相,负国欺君。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开禧元年(1205年)卒。

袁姓名人堂
同年(公元113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205年)去世的名人:
建瓯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建瓯


下一名人:熊克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