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南省 > 万宁人物

吴运琳


[公元1901年-1989年]

吴运琳(1901~1989年),又名黄德琳,海南万宁县新寨村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吴运琳自幼勤劳勇敢,读过3年私塾。13岁时,因家境困难,辍学务农。民国9年(1920年),随乡人漂渡到印尼槟城做工度日,受尽资本家的剥削压迫,遂于民国16年2月返回海南。

民国16年,“四·一二”-政变后,中共组织的活动从城市转入农村。5月,吴运琳参加海南地区革命工作。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天,任新寨乡党支部委员、乡共青团支部书记、乡农会主席和赤卫队队长等职。他深入当地农村,发动和领导人民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宣传中共的主张、策略,领导农民进行抓恶霸、打土豪、烧田契、分田地、减租减息、抗捐抗税等革命活动,在斗争中发展一批党员、农会会员,建立新寨乡赤卫队和成立苏维埃政府。

民国18年秋,国民党加紧对海南苏区进行清剿,海南地区的中共组织遭受严重破坏,吴运琳离开海南,前往新加坡做工。民国20年9月,吴运琳在新加坡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任大坡小贩支部党小组组长、小贩秘密工会主席。他领导工人进行革命活动,与资方展开维护工人利益的斗争。多次举行节日纪念活动、-、-,大力宣传党的主张,成立工人纠察队。民国21年,8月1日是反帝大同盟纪念日,吴运琳带领一批纠察队员,与当局进行提高工人工资和争取合法地位的评理斗争,被英国 逮捕入狱,拘禁2年后,被驱逐出境。

民国23年6月,吴运琳回到祖国大陆,与中共党组织接上关系,到福建闽南游击区工作。7月,担任闽粤边区特委交通总站站长。他对一些要及时传递的-、重要信件、急要情报等,皆亲自与交通员一起递送。民国24年夏,特委机关要转移到一区白云村,敌人获得情报,纠集兵力,策划于7月17日兵分三路,要攻打苏区白云村的中共特委机关。交通总站获得这一重要情报后,16日上午,吴运琳立即把情报送给特委,特委机关马上转移,使敌人扑空。同月,吴运琳调任特委机关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主持经济工作和部队、干部的生活供给工作,尽职尽力。

民国24年秋,闽粤边特委为粉碎敌人向苏区的“围剿”,决定向 开辟新区,建立革命游击根据地。吴运琳服从组织需要,到二区工作,先后在漳浦的梁山、后洞和南靖的官园、浮山、东头等地开辟新的根据地,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建立16个党支部和赤卫队,有党员55名和赤卫队员97名。民国25年3月,吴运琳任靖和浦县委第二区区委书记。4月,国民党调兵到漳州集中驻防,吴运琳接到上级指示,立即组织武装力量,配合红军第三连在九龙岭伏击国民党75师1个运输连,打死打伤敌人20多人,缴获轻机枪2挺,步枪20多支,子弹1000多发,士气为之大振。6月,吴运琳组织武装队伍,攻打官浔区署,毙敌11人,俘敌20多人,缴获枪枝20多支。7月中旬,吴运琳带领队伍到湖西抓地主、打土豪,没收一批粮食和物资分给群众。

民国26年春,吴运琳从二区调到平和小溪、文峰一带工作,任文峰区委书记。当时,国民党调遣军队到闽南游击区“围剿”。吴运琳依靠基层党组织及根据地人民,迎击敌人,夺得反“围剿”的胜利,巩固革命根据地。民国27年3月,红军第三团改编为新四军,北上抗日,吴运琳留在平和山内区任区委书记。当时,国共合作抗日,吴运琳领导人民群众参加抗日后援会,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同年4月,吴运琳到漳州市委任组织部长,分管南乡农村工作,后又被调到平和任县委组织部长。民国29年,吴运琳带领一支政治保卫队,到南靖狮头山开荒种田,在不断遭受破坏和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顽强地坚持斗争。民国31年5月,“南委事件”发生后,闽南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吴运琳在党组织指派下,到华安县白区从事秘密活动。直到解放战争时期,党组织通知他回靖和浦中心区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闽南地委分配吴运琳到漳浦工作。1951~1953年,他仅以一个普通干部在县老区办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地位。他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走遍革命根据地的150个基点村,认真调查研究,想方设法为老区人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在他的努力下,县政府批准筹建车本、岭后、后洞三个基点村3所小学,解决边远老区子女上学难的问题。1953年,他建议在梁山下的老鼠穴建漳浦县第一座水库,解决老区过洋、后因1000多亩水田缺水灌溉的问题。

1954年4月,吴运琳被选为漳浦县副县长,大抓工农教育,开办夜校、中午班等,使全县近半数的人口摆脱全文育。自1954年起,吴运琳连续5届被选为漳浦县副县长。

1968年,吴运琳年老退休(后改离休),但他仍满腔热情地关心漳浦各项事业的发展,并为党史工作撰写10多篇的革命回忆录,为下一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1989年4月,因病医治无效而逝世,终年88岁。

吴姓名人堂
同年(公元190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9年)去世的名人:
万宁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万宁


下一名人:翁必达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