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黑龙江 > 哈尔滨 > 呼兰人物

王树森


[公元1875年-1948年]

王树森(1875~1948年),满族,祖居北京牛街,17岁到龙江呼兰县落脚。结婚后定居呼兰县,后迁居哈尔滨,终生行医。卒于1948年,时年73岁。王树森之父原系清宫护卫士,后因宫内矛盾受牵连被发配到玉田县为民。其父有熬制膏药的好手艺,是当时北京牛街最受欢迎的"王大膏药"。王树森从小就随父学艺,掌握了熬制膏药的技术。

其父发配玉田县后,家庭生活十分困难,王树森便只身闯关东到龙江省呼兰县谋生,先是以打零工为生,后操起父传旧业,熬制膏药摆摊叫卖。他创制的"拔毒膏"、"虎骨熊油膏"专治毒痈,疗效很好,颇受群众欢迎。当时在呼兰县城庙头一带已有名气。由于他的膏药专治筋骨、腰腿各种寒症以及因寒不孕等病,疗效非常显著,因而成了畅销货,供不应求。

王树森脸上有浅白麻子,每当人们生痈长瘤子时,总有人指者呼兰县庙头说:"到王麻子那儿买几贴膏药贴上,那里的膏药真治病"。于是,王麻子膏药便传开了。在呼兰县远近知名,声誉越来越高,生意越作越好。由于王树森生意兴旺,在呼兰县出了名,呼兰有名蒋家大户,把姑娘许他为妻。从此,王树森便在呼兰县定居了。

20年代末,"王麻子膏药"在哈尔滨已有声望。为了扩展生意,主树森便由呼兰迁到哈尔滨,开始落脚于太古南六道街"兄弟堂"院内行医卖膏药。他为了提高膏药疗效,在治病过程中积极钻研;在针灸外科方面,也积累了很多经验。这样,利用膏药配合针灸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36年通过临床考试和药物化验,取得了伪满政府颁发的"王麻子膏药"专卖许可。同时在富锦街姚锡九大院西侧划了营业地号,修建了三间门市房,有了固定的场所,取名"福庆堂--王麻子膏药店"。

王树森经常向家人讲:"行医不要把钱看重,要把病人看重"。"治病不象卖吃喝,要对病人负责"。他又说:"伸手是祸不是福",(不能伸手向病人要钱),处处表现对贫苦群众的关心,因而也深受劳动人民的欢迎。平时,他坚持"与人为善,治病救人,薄利多销"的原则。有钱的花不多钱就治病,没钱的不花钱也治病。膏药以1日换新收半费。贴敷中间可免费再摊一次。尤其是外地函购,不管寄钱不寄钱,总有专人优先把膏药寄去。曾有一个叫周宝溢的得了连疮腿,身无分文,无钱治病,濒临死亡。王树森把他留在店里,为其免费医治。病治好后,见该人无处投奔,就把他留在店里帮工达4年之久。

王麻子膏药由于使用方便、疗效好,当时销路很广。在国内销到东北三省、河南、河北、山东、山西,远至新疆伊犁;在国外销至日本、苏联、蒙古、南洋和美国。当时,月销售额达五六千元。

王树森的山东同乡李明臣、宋子珍、刘万益等人,纷纷慕名而来,都愿借"王麻子"的声望开业,熬制膏药。王树森胸襟开阔,助人为乐,又考虑到医多利民,就欣然应允了。于是,就出现了王树森开设的"真正老王麻子膏药店",李明臣开设的"真正王麻子膏药店",刘万益开设的"这才是王麻子膏药店",还有宋子珍开设的"真正假王麻子膏药店"。各家膏药店为招揽生意,不仅在药店牌匾的名目上别具心裁,而且不惜工本,都在各自药店门头上挂有三五层装璜别致、风格各异的高大匾额。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各家虽有巧妙的变化,或自称为“真”,或自称为“假”,争奇斗智,堪称趣事,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都抱着“王麻子"不放。

王树森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在福庆堂王麻子膏药店的全盛时期,也注意保持药店的信誉,仍然亲自选料,亲自配方,亲自看火监制。严格坚持质量标准,恪守信誉,因此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由于王麻子膏药疗效好,许多病人的病都得到了根治。家住道外北九道街的患者董仙洲患腰腿痛多年,久治不愈,后经王树森治疗,仅两个月便恢复健康。海北天金号经理双腿关节肿胀,疼痛难忍,走路困难,经过王树森用膏药贴敷治疗,又兼采用针灸疗法,仅用50多天时间便能行动自如。另外,由于"王麻子膏药"疗效显著,当时许多日本、蒙古、苏联、朝鲜的侨民,也都来找王树森治疗。1946年,王树森积劳成疾,卧病在床两年多,1948年病故。王树森病故以后,他的次子王殿元继承父业,担任了"老王麻子膏药店"的经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度销声匿迹的"王麻子膏药"得以复苏,1982年王殿元又以"真正老王麻子膏药"名义开始营业。

王姓名人堂
同名人物:
同年(公元187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8年)去世的名人:
呼兰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呼兰


下一名人:冯金封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