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肃省 > 临夏 > 临夏县人物

黄德魁


[公元1910年-199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黄德魁

黄德魁(1910—1992),临夏市人。1931年宁都-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2年5月11日,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82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黄德魁任红五军团第13师政治部警卫排排长、第13师38团3营连长、1营营长、红四方面军第93师274团参谋长、第31-卫团副团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德魁调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军事一队学习。1938年5月,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分配他到河南偃师县进行统一群众工作,年底又被调到竹沟新四军第四支队八团队留守处,担任干部队队长。1939年4月,随陈少敏挺进敌后,被派去信(阳)罗(山)边游击大队任政治委员。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建军后,信罗边游击大队编为第二团队第一大队,黄德魁改任政治教导员。8月,他率部参加了朱堂店战斗,重创日寇;10月初,又调任第一团队,参与指挥新街战斗,击溃日伪军,打得日寇遗尸20余具,狼狈窜逃。战后,黄德魁改任第一团队政治委员。

1939年底,豫南、鄂中、鄂东党领导的武装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原第一团队和挺进团队合编为第二团,黄德魁任二团一大队政治教导员。他与大队长夏世厚率部在襄(阳)花(园)路同兴店伏击日寇,配合兄弟部队在小悟山打击了专吃-摩擦饭的顽军刘梅溪支队。1940年6月调任第五团参谋长,参加了开辟天(门)西的斗争。解放天西地区后,他改任五团副团长,在一次粉碎日寇“扫荡”的战斗中头部负伤,子弹斜穿后脑由左耳侧出来,导致听力减退。

1941年1月,黄德魁调到由反正伪军改编的第十团任政治委员。为改造教育这支部队,他做了大量的政治思想工作。皖南事变后,十团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十五旅四十四团,他继续担任政治委员,奉命在天京潜寺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经过袭击拖船埠,拔除灰埠头敌据点,蒋家山坡剿灭土匪,杨集与日寇激战的锻炼,这支部队打出了威风,壮大了自己,提高了战斗力,成为初步具有勇猛顽强战斗作风的革命武装。11月。黄德魁率部参加了威逼武汉,开辟川汉沔地区的侏儒山战役。次年9月,在粉碎敌顽夹击的战斗中,四十四团与四

十三团、三十九团并肩作战,在天西曾家湾反击国民党军一二八师潘典华旅的无理进犯,后来又在石家河、甘子驿迎击一二八师古鼎新旅的进攻,给顽军以沉重打击。战斗中黄德魁左臂负了重伤,血流不止,昏迷不醒,经战场抢救后,在后方医院治疗达半年之久,至死臂上尚留有三块弹片。

1943年5月,伤口刚愈合的黄德魁,又被调回四十四团任团长,参加进军襄南,开展以洪湖为中心的河湖港汊抗日游击战争。他率部进击熊口,迫使伪军朱秉坤旅投降;拔除总口伪军据点,打开通向天(门)潜(江)沔(阳)的通道。1944年2月,五师整风运动全面展开,黄德魁被调师部整风班学习。学习结束,仍回四十四团任团长。

1945年2月,黄德魁调任豫中嵖岈山指挥部指挥长,他以嵖岈山为依托,在西平、遂平、舞阳、叶县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豫中兵团成立,他被任命为兵团参谋长、日本投降后,五师组建野战纵队,调他任十四旅参谋长,参加了新城、湖阳、新野等战斗。同年12月,十四旅建制撤销后,他调任中原军区干部团团长。翌年2月初,又调任十五旅四十四团团长,奉命进入安(陆)应(山)边赵家棚地区,在吉羊山一线与国民党军六十六军对峙,担任保卫宣化店通往江汉军区交通要道的任务。

解放战争时期,黄德魁历任中原军区第2纵队第14旅参谋长,第15旅44团团长。中原突围时,2纵15旅旅直和43团、44团接应掩护南路军突过平汉铁路后,因敌情严重,无法按原计划归建第2纵队,即西渡襄河,进入武当山,奉命组建鄂西北军区第3军分区,部队改编为第3、6、9大队。1946年9月,上级决定15旅主力转移到陕南,归建2纵。15旅旅直和第3、6大队1300多人在经过由鄂入陕的必经之地时,刚通过一天门,就遭到敌军阻击,黄德魁指挥两个连从两侧山垭攀登陡崖,冲上山顶,将敌击退,15旅一鼓作气通过了二天门和三天门。

此后,他先后任鄂西北军区和平支队第6大队大队长,豫鄂陕军区第5军分区支队队长、野战纵队第7支队支队长、晋冀鲁豫军区第35旅副旅长、第104团团长、襄西支队支队长兼政治委员、江汉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

老虎山村 老虎山村…… 详细++

经历历史事件
黄姓名人堂
同年(公元191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92年)去世的名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人物介绍
临夏县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临夏县


下一名人:黄曹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