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人物

冯康侯


[公元1901年-1983年]

冯康侯(1901~1983)

冯康侯,名(古“强”字),字康侯,后以字行世,别署老冯、老康、康翁、可叵居主人,因喜甜食,又号糖斋,晚年有目疾,遂号眇叟。祖籍广东番禺,生于广州。

广东名画家温其球(幼菊)爱冯聪颖,年仅8岁,即授以花鸟画法。民国2年(1913),12岁随叔父东渡日本。初入中学,继入东京美术专科学校改读实用美术。课余尤喜习篆刻,其时与早稻田大学学生连声海同寓客舍,得其指导,钻研六书,并攻习晚清篆刻名家黄士陵(牧甫)的作品。民国5年,离日返国,从刘庆松(留庵)学习金石篆刻之学。民国11年,应叔祖冯耿光之召,离粤赴京,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作舞台布景的改良设计。民国13年,梅兰芳为欢迎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公演《 》一剧,布景中的海、石、树木所钩的金色线条,均出自冯之手,令观众耳目一新,大受欢迎。京中名士樊增祥、袁克文、罗日爰等对其印艺尤为推崇备至,其篆刻书画载誉京华。民国14年,被国务院印铸局局长许修直聘为该局技士。

民国15年(1926),因祖父去世,回粤奔丧。旋任黄埔军校秘书。民国17年,国民政府制玺,广征各省名手印模,冯篆制“荣典之玺”,应聘为技师。翌年在南京与邓玉霞结婚。民国20年,辞职离京,由上海转赴香港,主办《中兴报》,经常往返于港、穗之间。民国25年秋,冒鹤亭贺陈融六十寿,请他刻印100方为陈氏贺寿,题名为“颖川家宝”。后因广州沦陷,原石印及拓本散失不少,仅存印拓40方而已。民国30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之后,避居澳门。民国33年,在澳门举行第一次书法篆刻展览。次年8月,抗战胜利,他离澳返穗,任中华书局。

1949年,携眷迁港,寓居九龙,题其宅为“可叵居”。1950年,与陈融、胡毅生、陈芷町、黄君璧、李研山、赵少昂等在香港联合举办“庚寅书画展览”。1951年12月,李晋光编著《陈公哲先生知行录》,内收冯康侯为陈氏刻印三方。此数年间,冯氏因家口颇众,入不敷出,生活困苦,然不肯仰而求人,自甘淡薄。1959年,联合书院(1963年与新亚书院、崇基学院合组为香港中文大学)院长蒋法贤聘冯氏为文字学、金石学教授。后历任德明、广大、香江、华侨、经纬等大专院校训诂学、文字学教授。

1962年,受聘为香港商业电台主持“写正字、读正音”的特别广播节目,又主持“成语讲座”,大受市民欢迎。1965年,因过于劳累,心肌突然栓塞,幸及时救治,方才脱离危险。自此他尽辞各职,专心养病,经年始愈。1966年,冯于治学50余年之际,刻自用印“学无止境”一方以自勉。其印边款刻有多达220字的五言古诗一首,充分表现了他的精湛的篆刻艺术造诣。

1968年,创办“广雅书学社”,设帐授徒,慕名求教者逾百人。以至香港书法篆刻之风大盛,日本驻港总领事新关钦哉亦执弟子之礼晋谒。由是日本书法家到香港时,都来拜见,尊冯氏如泰山北斗。其后又设“南天印社”,从学者也极多,不少日本篆刻爱好者更是远道而来,慕名从师。冯氏治印,别出手眼,融会皖浙风格,章法自然,运力严谨;博采众家之长,遒逸朴茂,独树一帜。治印名家马国权称:“康侯并擅金术印,俊逸之气扑人眉宇,所刻圆文朱印,娟娟静好,最得鉴赏家珍视。”1972年,在香港举办个人书画展,展品120幅,附以工笔画10幅,其中临古20大屏各体书法俱备。1975年6月,《冯康侯印集》由南天印社出版。1980年4月,应香港市政局邀请,在香港中区大会堂高座顶楼香港艺术馆举行《冯康侯书画篆刻展览》。其后,展品印成《冯康侯书画篆刻》一书,由香港市政局香港艺术馆出版发行。1982年3月,冯夫人病逝。是时冯患白内障眼病,左目尤甚,虽经手术治疗,但视力已大不如前,〖BF〗仍锲而不舍,继续从事艺术创作。同年12月31日,赴台访张大千于“摩耶精舍”,〖BFQ〗手刻“两到黄山绝顶人”印一方以赠。1983年3月8日,张大千于病中亲题赠《张大千书画集》第四集17本,其赠港友者只有冯一人。1983年12月7日病逝于香港。


  相关院校:
黄埔军校
冯姓名人堂
同年(公元190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3年)去世的名人:
黄埔军校人物介绍
广州市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广州市


下一名人:吴仲禧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