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浚县人物

王越


[][公元1426年-1499年]

王越(1426年12月3日—1499年1月12日),初名王悦,字世昌。大名府浚(xùn)县(今河南浚县)人。明代中期名将、诗人。

景泰二年(1451年),王越登进士第,授御史。累官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明宪宗时官至兵部尚书,总制大同及延绥甘宁军务,以功封威宁伯,为明代因功封爵的三位文官(其余两位为王骥王守仁)之一,世称“王威宁”。亦为首任三边总制。成化十九年(1483年),汪直被贬后,王越遭夺爵除名,谪居安陆

明孝宗即位后,王越获赦回乡。弘治七年(1494年),复左都御史,致仕。弘治十年(1497年),起复原职,并加太子太保,总制甘、凉边务兼巡抚,其后兼制延、宁两镇。次年,于贺兰山击破鞑靼,以功进少保兼太子太傅。旋受命经略哈密。弘治十一年十二月(1499年1月)卒于甘州,年七十三,追赠太傅,谥号“襄敏”,故后世称其为“王襄敏”

王越为明代成化、弘治时期西北著名军事统帅,他曾三次出塞,收河套地。身经十余战,出奇取胜,动有成算。王越奖拔士类,笼络豪俊,人乐为用。惟因前结汪直,后结李广,为士论所轻。其诗性情流露,不须雕饰,悲歌感慨,有河朔激壮之音。有《王襄敏集》等传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越生于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十一月初五(12月3日)亥时,少年寒窗苦读时有感两宋之亡,胡虏入侵之恨,时常愤懑于胸,所以苦读兵书,希望有所作为。他身材修长,力气大而善射,涉猎书史,颇有谋略。

景泰元年(1450年),王越参加顺天府乡试,中第三名。

景泰二年(1451年),王越参加会试,登进士第,为第三十三名,与马文升、余子俊秦纮、徐廷章等同科。同年,授浙江道监察御史。

景泰三年(1452年),巡按四川。

景泰四年(1453年),遭父丧,王越未待他人接替即回乡守孝,被都御史弹劾,明代宗朱祁钰特别原谅了他。

景泰七年(1456年),守丧期满,被起复为山东道监察御史。左都御史寇深颇为欣赏王越,将诸道章奏都交给他处理。

天顺四年(1460年),被越级提升为山东按察使。

天顺七年(1463年),大同巡抚都御史韩雍召还,明英宗感叹继任人选,内阁学士李贤于是举荐王越,英宗召见王越,见其穿着宽衣短袖,举止敏捷,颇为喜爱,便晋升他为右副都御史,前往大同赴任。同年,遭母丧,回乡守孝,被朝廷夺情视事。王越赴任后,缮修器甲,精简兵卒,减课劝商。

赞理军务

成化三年(1467年),抚宁侯朱永征毛里孩,王越赞理军务。同年秋,兼任宣府巡抚。

成化五年(1469年),蒙古军侵犯河套地区,延绥巡抚王锐求援,王越率军赶赴,在榆林,派遣游击将军许宁出西路龙州、镇靖诸堡,范瑾出东路神木、镇羌诸堡,而自己与中官秦刚守榆林城为声援。各路部队均获胜,敌军撤退。

成化六年(1470年),捷报上达朝廷,王越引军回京。回师途中抵达偏头关,延绥又告警。兵部弹劾其擅自离职,明宪宗下诏不为罪,命其赶赴延绥为援,敌军一万多人分五路入侵,王越命许宁等率军将其击退,晋升为右副都御史。同年三月,朝廷因阿罗出等扰边不已,命王越与朱永率军讨伐,破敌于开荒川,诸将追击逃敌到牛家寨,阿罗出被乱箭射中逃走。王越-升至右都御史。

成化七年(1471年),王越因将要西征,辞去大同巡抚之职。宪宗同意,加总督军务,负责西方战事。当时敌军有数万之众,而官军能作战的只有一万人,又分散防守,其势无法抵御敌军。王越与朱永便上奏攻、守二策。兵部尚书白圭也以此为难,请求宪宗敕令诸将防守。同年,敌军再次入寇怀远等诸堡,王越等将其击退。白圭又请求大举“搜套”。

成化八年(1472年),朝廷派侍郎叶盛至军商议,当时朱永已被召回,王越以明军疲劳为由,请求休兵,与叶盛归还。廷臣认为河套地区不平,三边终无宁日。当时虽然派遣八万部队,但将权不一,迄无成功,宜专遣大将调度。于是在同年五月拜武靖侯赵辅为平虏将军,敕陕西、宁夏、延绥三镇兵皆受节制,王越总督军务。但战事不利,王越、赵辅纷纷上 书鞑靼势力强大,必须调遣至少精兵十五万,否则应退到内地。当时科道纷纷弹劾两人欺谩,恰逢赵辅得病召还,命宁晋伯刘聚代任。

红盐池之战

主词条:红盐池之战

成化九年(1473年),王越与刘聚在温天岭击败蒙古军,晋升为左都御史。当时明朝三次调换大将,但都以王越总督军务。经过数次战斗,鞑靼军决定大举进攻。同年九月十二日,满都鲁汗及孛罗忽、癿加思兰留妻子老弱于红盐池,大举深入,直抵秦州、安定。王越则绕道率延绥总兵官许宁、游击将军周玉各将四千六百骑为左右哨,从榆林红儿山出境,昼夜兼行一百八十里,涉白盐滩。又行进一百五十里,探知鞑靼军老弱俱在红盐池,连营五十余里。王越用计将弱马分布阵后,以张声势,精壮骑兵布于阵前,许宁率左队,周玉率右队,张开两翼。又分一千余精骑埋伏于营侧。明军进至鞑靼部营地外二十里许,鞑靼集众来拒。明军伏兵忽起,前后夹击,击败对方,斩首三百五十五级,获驼马牛羊器械无数,并焚其帐篷、庐舍,然后撤军。满都鲁等回营后,见营帐被毁,举众大哭,率军追击明军。王越结阵缓行,又设伏将追军击败。满都鲁等因丧失妻子畜产,自此不敢再居河套地区,率部远去,西陲从此数年安定,巡抚延绥余子俊得以全力修建连绵一千七百七十里的“橐驼城”。直至弘治八年(1495年),鞑靼才再次举众进入河套住牧。

总制三边

成化十年(1474年),廷议设总制府于固原,举定西蒋琬为总兵官,王越提督军务,控制延绥、宁夏、甘肃三边,总兵、巡抚均听从其节制。后下诏罢免蒋琬,以王越代任,至此三边设总制。后-加封为太子少保。当时纪功郎中张谨、兵科给事中郭镗等弹劾其滥杀冒功,王越方自以功大赏薄,遂怏怏不乐,称疾还朝。

成化十一年(1475年),与左都御史李宾同掌都察院事,兼督十二团营。汪直掌管西厂用事,与王越结交。王越在朝廷上遇到大学士刘吉、刘珝,称:“汪直行事亦甚公。如黄赐专权纳赂,非直不能去。商、万在事久,是非多有所忌惮。二公入阁几日,何亦为此?”刘吉则答道:“吾辈所言,非为身谋。使直行事皆公,朝廷置公卿大夫何为?”王越不能回答。

成化十三年(1477年),兵部尚书项忠罢免,王越应当升迁,但朝廷却授予陕西巡抚余子俊。王越感到不平,请解营务,宪宗优诏不许。他又通过御史自陈屡次的战功,被原兵部尚书白圭压下。余子俊亦称王越赏不酬功,“此捷(红盐池之战)从前所无”,宪宗于是进王越为兵部尚书,仍掌都察院事,加太子太保。

奇袭威宁海

成化十六年(1480年)二月,王越提督军务,与汪直、朱永等出大同,王越说服汪直奏请朱永率大军从南路走,自己与汪直沿边境往榆林。后侦知鞑靼已西迁至威宁海(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黄旗海),便于同月二十二日尽调京营及大同、宣府两镇精兵两万一千人出孤店关,昼伏夜行二十七日至猫儿庄。时天降大风雪,王越、汪直率精骑连夜奔袭至威宁海,至次日黎明时鞑靼犹未发觉,明军纵兵掩杀,获大胜。达延汗巴图蒙克(小王子)仅以身逃,达延汗的妻子满都海或于此时战死。此役,明军生擒幼男妇女一百七十余一人,斩首四百三十七级,获旗纛十二面、马驼牛羊共六千余只,盔甲弓箭皮袄等一万余件。[29-30]

三月,宪宗-行赏,升王越之子、百户王时为正千户。同月,宪宗下诏封王越为威宁伯。王越受封伯爵后,本不该再领都察院职务,但王越不愿就列西班。御史许进等人称颂王越的功劳,援引王骥杨善的例子,请求宪宗仍让王越领都察院事,并提督团营。宪宗同意。四月,宪宗正式赐王越诰券,封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威宁伯,食禄一千二百石,允其世袭,并追封其家族三代官爵。

追战黑石崖

成化十七年(1481年)二月,鞑靼从海东山等地入明境剽掠,王越再次与汪直、朱永出大同,于黑石崖追败鞑靼,生擒十人,斩首一百十三级人,获马七百二十九匹,器械六千二百余件。宪宗以此功升王越之子王时为都指挥佥事。后更进拜太子太傅,增岁禄四百石。按明制,文臣不得封公侯。王越以勋臣之例比照,改掌前军都督府,总五军营兵,仍提督团营,并荫封其年仅八岁的儿子王昕为锦衣卫百户,予世袭。[34-36]

同年五月,宣府告警。宪宗命汪直总督军务,王越佩平胡将军印、充总兵官,统京军精锐三千征剿鞑靼。因鞑靼军退,王越等请班师,宪宗不允。不久后,大同总兵官孙钺去世,宪宗命王越接替其任职,而命汪直总镇大同、宣府,召回京营将士。

延绥大捷

成化十八年(1482年)六月,鞑靼入寇延绥等处,王越与汪直调兵援助。因兵部尚书余子俊在延绥修筑边墙,鞑靼入境后被明军冲散,为城墙濠沟所困,遭遇大败。史称:“是役也,斩获最多。…然自是无敢复轻犯边者,延绥军民颇得息肩云。”但宪宗仅增王越岁禄五十石。[41-42]

闰八月,内阁大学士万安等人商议,恐汪直为王越所诱,以求复用,于是向宪宗进言,调王越镇守延绥,而令原来的延绥守将许宁镇守大同。[43-44]临行时,王越对前来送行的巡抚说:“许宁虽经战阵,守己抚下,然非充驭才,朝廷重用之,必坏事,公其慎之。”后许宁与处处汪直争权,每事必违,且刚愎自用。至次年,汪直被调往南京,许宁在大同大败于鞑靼。朝中当路者都知道败在不该调走汪直、王越,害怕宪宗责怪,只推说是因为调兵未集,与满朝科道官一起把败仗瞒下。直到一年后,终究人心不平,才有人将实情报给宪宗。宪宗闻讯后大怒,命锦衣卫执许宁、郭镗与镇守太监蔡新于午门前门。后免其死罪,改为各降官六级,永不起用。郭镗被贬谪后,才将许宁当初的行事详细说出,并佩服王越的先见之明。

累功起嫉

成化十九年(1483年),汪直得罪,王越亦被下诏夺爵除名,谪居安陆,三子以功荫得官者,皆削籍。

王越在听说使者抵达后,曾想 ,后来发现敕令中有从轻处分的话时,才稍感自安。王越自负豪杰,高傲自如,为礼法之士所忌恨。他的饮食供奉模拟王者,射猎声乐恣意享受,即使被谪迁也未减损。在王越获罪时,朝臣中有不少人认为对他的处分过重,但终究无人为他陈情。

成化二十年(1484年),王越于安陆结屋山岩下闭户读书。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王越上疏诉冤,未果。

直捣贺兰

弘治元年(1488年),明孝宗朱祐樘初即位,王越再次上疏诉冤,获赦回乡。

弘治七年(1494年),因王越多次讼冤,孝宗诏复王越为左都御史,命其致仕。

弘治九年(1495年),土鲁番攻哈密,鞑靼小王子(达延汗)攻掠大同、宣府,边境告急,监察御史杨逊、户部办事进士马文盛等均上疏举荐王越。

弘治十年(1497年),小王子屡次扰边,陕西三边(延绥﹑甘肃﹑宁夏)大扰,廷议复设总制官,先后会举七人,均未合孝宗心意。吏部尚书屠滽想要举荐王越,对马文升说:“此重任必须要用这类人来担当。”遂将王越列名上 书,孝宗准允,便复王越原职,加封太子太保,总制甘、凉边务,兼巡抚。王越言甘镇兵弱,非用延、宁两镇兵难以克敌,后请兼制两镇,并解巡抚职。

弘治十一年(1498年),鞑靼进犯贺兰山,王越分三路进兵,直捣贺兰山:命延绥副总兵、都指挥同知朱瑾领兵二千出南路;宁夏镇守太监张僴、总兵官、都督同知李俊领兵二千出中路;副总兵、都指挥使张安、监枪右监丞郝善领兵二千出北路。王越居中总制,另命张安、郝善部分为二哨。北、南二哨分别于花果园、蒲草沟击败鞑靼军,斩首二十级(包含一名酋长)。二哨合兵追击至大把都,鞑靼军分为三部突击,试图冲散明军。明军下马以枪铳回击,鞑靼军稍稍退却,明军乘势急击,斩首十级。日晡时分,张安收兵返回,并在路旁设伏,鞑靼军来袭,遭遇伏兵,-撤退。郝善率军拦截鞑靼军退路,又追斩首级八级。其后再追至柳沟(今宁夏平罗西北),斩首三级,鞑靼军向西败逃,明军才回到宁夏城。此役,明军共斩首四十二级,俘获马、骆驼两百四十一只、牛羊及器仗数千。孝宗获悉捷报后,进王越为少保兼太子太傅,其余兼任如旧。[52-53]

八月,因土鲁番速檀马哈木上 书谢罪并归还先前被掳的哈密忠顺王陕巴,孝宗乃以王越总制甘、凉等处边务,负责经略哈密。王越针对土鲁番击破哈密的形势,奏议道:“哈密不可弃,陕巴亦不可弃,宜仍其旧封,令先还哈密,量给修城筑室之费,犒赐三种番人(回回、畏兀儿、哈剌灰)及赤斤、罕东、小秃列、乜克力诸部,以奖前劳,且责后效。”孝宗允准,遂复封陕巴为忠顺王。

饮恨而没

王越得胜之后,恰逢宦官李广得罪 ,谏官连续上章弹劾,指责王越为李广同党。孝宗虽对此事不加过问,但王越闻言后内心忧恨交加,终于弘治十一年十二月一日(1499年1月12日)在甘州(今甘肃张掖)逝世,享年七十三岁。孝宗为其辍朝一日,追赠太傅,谥号“襄敏”,谕令祭九坛,派进士王守仁负责督造王越墓,荫补其孙王烜为国子生。[55-56]

在明代顾其言的《皇明百将列传评林》及黄道周所著的《广名将传》中,王越均位列其中。

王姓名人堂
王越相关
同名人物:
同年(公元1426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499年)去世的名人:
浚县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浚县


下一名人:卢楠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