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北省 > 武汉人物

邵丙扬


[公元1917年-2009年]

邵丙扬

邵丙扬
  

(1917年~2009年)我国杰出的内科学家和内分泌学家,著名医学教育家。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的这首七律诗让人深刻地记住了血吸虫病。新中国对血吸虫病的防治可以上溯到1949年。解放宁沪杭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练兵备战于浙江太仓等地,不少战士突然感染发烧,造成非战斗性减员。这年8月,年仅32岁的邵丙扬接受特派任务,深入太仓、南翔、嘉定等解放军驻地进行调查。邵丙扬一边对症治疗一边查找原因,很快就发现发热原因是战士练习游泳时感染了血吸虫卵。

当时治疗急性血吸虫病的唯一办法是静脉注射锑剂。这种药物毒副作用很大,疗程通常长达1个月。邵丙扬通过大量的临床探索,将锑剂疗法缩短至20天。虽然加快了速度,但仍未能解决普及推广治疗的问题,1951年,他又开始了血吸虫治疗的缩短疗程研究。1953年,《应用酒石酸锑钾三天疗法治疗血吸虫病的初步报告》首次在《中华内科学杂志》发表,酒石酸梯钾三日疗法迅速在全国推广。据中华内科学年鉴专家论坛总结,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采用“三日疗法”的患者达500万人之多。

1917年,邵丙扬出生在浙江余姚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这位与人为善、做事细致的医生总是为患者所称道。他一贯要求身边的医生重视基础训练,带领大家深入病房,主张多接触病人,多收集第一手资料,让病人成为医生真正的老师。

一位病人长期发热,多种医学检查均未能查明病因。邵丙扬在教学查房时细致地为他做了体检,发现病人下肢有少许皮下结节,经活检证实了他的判断:结节性动脉周围炎。还有一次,一位病人因心脏增大出现心衰,临床症状表现为另一种病:甲状腺功能减退。邵丙扬细心分析,将其精准地诊断为维生素B1严重缺乏症,避免了误诊误治。

因为热爱学习,更因为执著较真,邵丙扬教授成为内科学领域的拓荒者。同济大学医学院迁往武汉后,在他的带领下,武汉同济医院内科学的医疗、教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起来,疑难病例讨论、出院病人讨论等常规制度从无到有,直至今日仍被沿用。这些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为中国内科学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上世纪60年代末,邵丙扬开始筹建血液病学实验室。缺乏科学的数据,没有正常值标本,他就和实验室同志轮流抽自己的血液用于比对凝血时间。上世纪70年代末,他又创立了湖北省首个内分泌学实验室,率先在湖北省建立起血液病和内分泌代谢病专业。

早在20世纪50年代,邵丙扬就极具远见地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上海地区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这也是目前国内最早的糖尿病流行病调查项目之一。那时,糖尿病的发病率远没有今天高,但多次的出国访问让邵丙扬认识到了糖尿病的危害。他先后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做客座教授交流和讲学,为探索糖尿病基础理论研究新思路做了很多铺垫性工作。2009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授予他“终身成就奖”。

1993年,邵丙扬教授在他76岁高龄时,欣然接受当时卫生部部长陈敏章之托,筹编大型内科学参考书《中华内科学》。此前,中国内科学界只有一本《内科学理论与实践》。这本1988年出版的书籍已难以满足当时内科学的发展需要。更为紧迫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内科专家都已年近古稀,抢救性的挖掘和保存这些大家们的医学临床实践研究是当务之急。为了中国内科学的发展,邵丙扬教授全力以赴,组织召集全国高等医学院校368位著名学者教授编写书稿,并亲自审阅所有著作内容,终于在1999年正式出版了850万字的《中华内科学》,并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无私的奉献精神,渊博的医学学识,高尚的医德医风,正直的人格魅力。”已逝著名外科学家裘法祖曾在邵丙扬教授九十华诞时为他题词以示祝贺。回望今天,我们最应继承的不正是老一辈那精深的学知、高远的胸怀、博爱的心境吗?


  相关院校:
华中科技大学
邵姓名人堂
同年(公元191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2009年)去世的名人:
华中科技大学人物介绍
武汉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武汉


下一名人:过晋源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