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省 > 南阳市 > 南召县人物

任访秋


[公元1909年-2003年]

   任访秋(1909~2000.7),原名维,字仿樵,笔名访秋,解放后以笔名为名,1909年农历八月,生于河南省南召县栗沟村。父任尚贤,号象斋,清末廪生。6岁起随父读书,由小学课本,到《四书》、《左氏传》。由于常听父亲讲《三国》、《水浒》、《聊斋》一类的小说,养成了对文学的兴趣。11岁考入县立一小。毕业后未及时升学,在家继续读《书经》、《礼记》及《古文观止》。1923年考入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来到省会开封。该校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当时社会上发行的各类刊物齐全。任访秋在潜心阅读的同时,深受鲁迅周作人等人作品的影响,亦非常向往梁启超胡适的治学道路。在一师学习期间,他与陈治策、白寿彝、罗梦册等人组织"晨星社",并先后在开封、北平发行《晨星》文学半月刊、月刊。当时所写的文章,多属文学评论。
  1929年夏,河南省立一师毕业后,考入北师大中文系。由于家境困窘,便常入图书馆查阅资料,不断写些文章,挣些稿酬以解决伙食问题。当时,主要是在北平《晨报》副刊和师大《国学丛刊》上发表文章。并同师大、北大的一些同学组织"草虫社",在北平《益世报》上开辟园地,主编《草虫周刊》。在学业上,除在本校聆听钱玄同先生的课外,还到北大旁听胡适的《中古思想史》,深受二人治学思想的影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任访秋参加赴南京--的队伍。这次运动,遭到国民党当局的武力镇压,"-团"的师生最后被武装押解回北平。鲁迅先生为这一事件写了《友邦惊诧论》一文。
  1933年,大学毕业后,任访秋回河南,任教于洛阳师范学校。1935年,又到北京大学研究院文学研究所深造,导师是周作人。研究专题《袁中郎研究》完成后,由胡适、周作人、罗常培陈寅恪、俞平伯组成的答辩委员会无记名全票通过。
  1940年,任访秋到河南大学任教。当时河南大学因抗日战争搬迁到嵩县潭头。这期间,他除教课外,还经常为《前锋报》副刊撰稿,并于1944年由前锋报社印行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卷和《子产》两本书。随着时局变化,任访秋又随河南大学辗转到荆紫关、宝鸡石羊庙等地。抗战胜利后,随河南大学返回开封。此时,任访秋与陈梓北、王般若、郝士英等人组织"师友社",发行《师友》月刊,并任主编。后由该社印行《中国文学史散论》一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文学。1951年,他与李嘉言、张长弓合写《中国文学史提纲》。任访秋执笔宋以后的戏曲小说部分,标志着治学方法的新转折。1952年开始教中国现代文学课,1956年由河南大学函授部印行《中国现代文学史论稿》。此外,还经常在《新中华》、《新建设》等刊物上发表一些古典文学方面的研究论文,1956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集》。
  1957年,被错划为 ,但仍致力近代文学,特别是晚清文学作家的研究。"文革"开始,他以所谓"反动学术权威"遭受冲击。几十年来的一些研究手稿被查抄散失。粉碎--集团后得以平反昭雪。他一面整理旧作,一面从事新的研究。研究成果陆续结集出版。1981年中州书画社出版《中国古典文学论文集》,198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鲁迅散论》,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袁中郎研究》,1984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近代文学作家论》,1986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新文学渊源》,1988年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近代文学史》,1990年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古典文学论文集续集》,1992年上海书店出版他主编的《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散文集》4卷。
  任访秋除培养研究生和从事科研外,曾担任河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名誉系主任,河南省文史馆名誉馆长,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河南省民盟副主委,开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2000年7月3日,在开封去世。
  


  相关院校:
北京大学
任姓名人堂
同年(公元190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2003年)去世的名人:
北京大学人物介绍
南召县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南召县


下一名人:任范松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