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辽宁省 > 沈阳 > 辽中区人物

赵柏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柏林

赵柏林(1929年4月16日—),出生于辽宁省辽中县。大气科学与遥感技术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6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九、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赵柏林幼年入私塾,熟读诗书。10岁时父母先后逝去,不久外祖父又病故。家境的变化,使他从小就树立了自立自强的信念。1945年,赵柏林考入北京师大附中读高中,老师的教育、鼓励,使他的视野顿开。他对于代数中的拉格朗日内插法及四次方程解提出了新的处理方法,这些内容被老师韩清波、吴越阡副教授认为是创新,纳入教学内容,并向联合国教科文中学生成绩展览推荐和呈报。1948年,北师大附中数学会考,赵柏林获第二名并得奖,同年考取清华大学并获奖学金。学习期间,赵柏林由于家境困难,欲放弃学业去潞河中学当数学教员。此时,李宪之、谢义炳教授给他以帮助,使他在清华大学任半时助理,半工半读完成学业。1952年,赵柏林于清华大学毕业,毕业后到北京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任助教。1954年,他在谢义炳教授的力荐下,成为苏联动力气象专家阿基诺维奇的研究生。在阿基诺维奇的指导下,他完成了副博士论文《摩擦层中的湍流交换系数》,于1956年12月通过副博士论文答辩。

赵柏林于1957—1959年赴苏联莫斯科大学和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所进修,以“云中的电荷”为题开展研究。他与领航员等4人携带仪器乘气球飞至1000—3500米高空,进入云中进行云中电荷的测量。他们两次从莫斯科至乌拉尔行程约1000公里、20小时的飞行取得一批云滴电荷资料。这是人类首次乘气球测量自然云中的电。他以此撰写成论文在苏联科学院学报上发表,并被作为苏联科学成就的一部分,刊载在世界气象组织公报上,受到苏联和国际上的重视。

赵柏林是我国卓越的大气科学家。几十年来,他先后从事云降水物理及人工影响天气、微波辐射计及其环境遥感应用、大气云雨对微波通信的影响、光学和卫星遥感大气污染、海洋大气遥感等研究,其中微波辐射计系列是中国首先研制出来的。早在1972年,他领导的试验小组研制成功5mm波段的微波辐射计,与美国研究成果同时期发表,引起震惊。以后,他们又陆续研制了5—30mm波段五个频率的微波辐射计系列,使得这一研究成果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并于198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首名获奖者)。西北太平洋云辐射实验是应邀与日本合作从事世界气候计划云辐射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的研究,1989—1991年,赵柏林等携带自制的微波辐射计系列,三次在日本潮岬及奄美大岛进行海洋大气观测,取得成功。这项研究推动了中日云辐射研究的合作,在国际上受到重视和好评,在中日报刊上有多次报道(其中中国7次、日本18次),并被评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优秀项目。海洋大气遥感等研究是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该项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环境污染的遥感研究中,赵柏林采用光学遥感大气气溶胶、二氧化氮及卫星遥感尘暴流动、大气臭氧,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反响。有关云雨对微波通信影响的评估,为国内外所采纳,被载入国际无线电协会(URSI)科学评述中。赵柏林在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并撰专著《大气探测原理》。由于他突出的贡献,1979年由讲师直接晋升为教授,历任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被授予中青年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0年被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4年当选为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2004年获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2006年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中国气象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

赵柏林对大气科学的国际合作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是国际大地测量及地球物理协会(IUGG)中国际云降水委员会(ICPP)执行委员(1986—1992),国际核化与大气气溶胶委员会(ICNAA)委员(1992—1996),曾赴美国、日本、德国、苏联等国讲学和访问。他主持了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中全球能量与水循环试验(GEWEX)和热带降雨测量卫星(TRMM)的中日国际合作项目。

几十年来,赵柏林培养了大批人才,包括学士、硕士、博士和青年教师。他虽然承担许多重大科研项目并有众多兼职,但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大学生、研究生讲授云雾物理、大气物理、数理统计等多种课程,并先后为本专业开出了大气遥感、微波遥感与大气物理的前沿学科课程。他在教学上始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不论什么课,不管讲过多少遍,每次上课前他都认真书写字迹工整的讲稿,在教师中传为佳话,为青年教师做出了榜样。

几十年走过的路程,使赵柏林真正懂得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意义。他认为:“人生就是要奋斗、要拼搏,最困难的时候,必须坚持住,绝不退缩。”多年来,他一直遵循这样的信条:人生只有一次,要奋斗,要拼搏,要光明磊落,不枉今世。做一件事,自己决不姑息、纵容,如果随大流,只能成为最末。只有高屋建瓴、博大精深,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前进。面前的事情,只有最终取得成功,才有出路。这也是他兢兢业业的真谛。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相关院校:
清华大学
赵姓名人堂
同年(公元1929年)出生的名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人物介绍
清华大学人物介绍
辽中区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辽中区


下一名人:翟明国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