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泰州 > 靖江人物

王瑶卿


[公元1880年-1954年]

王瑶卿祖籍江苏靖江,1881年(清光绪七年)农历八月初七出生于北京,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 ,他不仅青衣、刀马旦兼演,而且文武昆乱不挡,艺术上博大精深,他所创造的“王派”,是京剧旦角艺术的基本流派。

王瑶卿享有盛名以后,首先突破了京剧界多年来的陈规旧念,把青衣、花旦、刀马旦的唱、念、做、打、舞的特点融汇起来,创出“花衫”这一行当,给京剧中的旦角开辟了广阔的新道路,同时也促进了旦角与生角并驾齐驱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初,王瑶卿在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任教。解放后,担任中国戏曲学校的校长,为京剧培养了众多的人才。他打破不收女弟子的陈规。另外,四大名旦也都曾在他的门下受业。

五代梨园

王瑶卿祖籍江苏靖江,客籍宛平。为昆旦王绚云(名彩林,又名彩菱、家琳,字耀庭)之长子。其母为“同光十三绝”老旦郝兰田之女。二弟凤卿,为汪(桂芬)派老生。王瑶卿夫人为杨宝忠、杨宝森之姑母,膝下仅一女,名铁瑛,爱称“老铁”。

王绚云弟王家荫,有子名丽卿,亦工旦行。其子王世霞(亦名世侠),工小生。丽卿小妹为姚玉芙妻室,即王世续李世芳之岳母。

王凤卿娶小生钱俊仙(王世续之父、刘雪涛岳父)大姐为妻,生有二子,长子少卿,原习老生后为琴师,有子继曾未从艺。少卿弟幼卿,随伯父瑶卿习旦行,并过继伯父房中为子,生有二女二子,长女存德适高维廉之侄兴华为妻;次女早天;长子绍曾,次子荣曾,幼入荣春社,改名荣增,工老生。生有三子,长子敬琨,于中国戏曲学院舞美工作,至此王门为五代梨园世家。

三进“福寿”

王瑶卿自幼受家庭的艺术熏陶,9岁从田宝琳(陈德霖之师)学青衣。后入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向崇富贵学武功,再从谢双寿、张芷荃、杜蝶云等习青衣和刀马旦,并得到钱金福指教了把子功。有了文武昆乱的基础及众多的剧目,于1894年(光绪二十年),年仅14岁便借三庆班的台,演出了《祭塔》,反映极佳,因此崭露头角。

后与裘桂仙裘盛戎之父)、鲍吉祥、时慧宝(时小福之四子)等人同搭陈丹桂的“小鸿奎”班。名旦“万盏灯”李紫珊,亦搭此班演出。他对王瑶卿极为器重,《虹霓关》是李紫珊的拿手戏,当时传授了王瑶卿,王也因此戏而唱红,有了小名气。

“同光十三绝”的时小福,是四大徽班之一“四喜班”的著名青衣,非常器重他,主动为其改正唱腔、纠正身段。并把自己的杰作《汾河湾》传授于他。

16岁时,即进入名角如林的“福寿班”。17岁因“倒仓”辍演。同年与杨朵仙之女结婚。次年加入其岳父所在的“四喜班”。

18岁嗓音复原,二次进入“福寿班”。在班中陈德霖为了提携后进,常把自己的主角戏让给他演,并陪其演配角,从此王瑶卿进入了名演员的行列。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戏班-解散,演员失业。瑶卿、凤卿兄弟二人只得在东城椿树胡同家中用功。有时到票房练戏,并常与名票“红豆馆主”溥侗共研技艺。

21岁三进“福寿班”,兼演青衣、刀马旦之戏,并对《儿女英雄传》、《雁门关》、《混元盒》等本戏,大胆地进行了革新尝试。

王谭合作

1902年,经陈德霖、余玉琴介绍,进宫补去世的时小福之差,当了供奉。一同进宫承差的还有花旦杨小朵、小生陆华云、老旦龚云甫、丑角慈瑞泉、武生瑞德宝等。从此常与谭鑫培杨小楼、汪笑侬等合作演出。

由于他常在宫中为慈禧演出,长了不少见识。他和谭鑫培经常合演《南天门》、《牧羊圈》、《金水桥》等戏。尤其是《汾河湾》颇受慈禧赏识。特别是一次为慈禧改的无法演唱的昆曲《阐道除邪》谱成京剧,得到了慈禧的特殊奖赏。

他一面在宫内承差演戏,一面在宫外搭班演出。1905年入“同庆班”与谭鑫培长期合作,常演剧目有:《南天门》、《汾河湾》、《桑园寄子》、《宝莲灯》、《御碑亭》、《四郎探母》、《法门寺》、《珠帘寨》等戏,真是珠联璧合。此时的王瑶卿已为旦角一时翘楚,誉满南北。

梨园汤武

1909年,王瑶卿自己挑班,演出于东安市场的“丹桂园”,改变了以往生行领衔的局面。在此期间,上演了经他整理重排的《五彩舆》、《庚娘》等剧,名震京城。这是他的鼎盛时期,成为京剧史上以旦角挑大梁的第一人。

在与谭鑫培的长期合作中,亲眼目睹了谭鑫培参照京、昆、汉、秦、梆、晋、楚、湘等近十个剧种的本子、加以综合而改编的《南天门》,成为一出观众喜爱的新剧目。更清楚《失·空·斩》一剧,是谭在不损伤原剧精华的基础上,对唱词、唱腔、念白等进行革新,使之成为久演不衰的传统剧目。这对王瑶卿起到了极大启发和促进作用。

在京剧史上,生旦并驾齐驱,是从王瑶卿始;旦行独立门户、自成一派他是首创;旦角挂头牌他是第一位;旦角唱大轴他是第一人。他与谭鑫培势均力敌,时人把此二位誉为“梨园汤武”。

他善于把生活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堪称一绝的旗装戏,是“王派”艺术的精髓。这和他进宫演戏有关,在宫中承差时,观察了西太后、皇后、皇妃、福晋等人的言谈话语和声容仪态,日久天长见多识广,体验就深刻了。把它溶于《雁门关》、《四郎探母》、《梅玉配》、《大登殿》、《珠帘寨》等戏中,再加以艺术创造,成为“王派”极有特色的代表剧目。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宫中承差的供奉演出。后与二弟凤卿演出于粮食店的“中和园”,在此期间,因嗓音渐退,多侧重于演刀马旦和花旦戏。以整理和新编的《雁门关》、《金猛关》、《樊江关》、《得意缘》、《万里缘》、《马上缘》、《琵琶缘》、《荀灌娘》、《木兰从军》、《天香庆节》、《江南捷》、《穆柯寨》、《棋盘山》、《天河配》、《乾坤福寿镜》、《十三妹》等展献给观众。

由于他善于调动一切艺术手法,塑造了许许多多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如: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的何玉凤;有勇有谋、替父从军的木兰;智勇双全、天真活泼的荀灌娘;文武兼备的抗金元帅梁红玉等等,真是众口称赞、盛极一时。在诸多戏中充分展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和创造才能,形成了独树一帜、风格新颖的“王派”艺术。

革新先驱

王瑶卿的鼎盛之年,正值光绪年间。当时京剧艺术已趋定型。旦角的青衣、闺门旦、玩笑旦、刺杀旦、刀马旦、武旦各行界限划分极严。唱、念、做、打各行只专一功,表演亦各有所偏。这种严格的分界,直接影响着演员对剧中人物的刻画和艺术的发挥。老一辈演员都恪守旧规,从来无人胆敢逾越这条鸿沟,惟恐被同行讥讽和嘲笑。

虽然王瑶卿青衣、刀马、花旦无一不精,文武昆乱不挡。但也只能以演青衣为本行。使他深深感受到青衣不能兼演花旦、刀马旦戏旧规约束的苦衷。在谭鑫培的改革创新精神影响下,他决心突破传统束缚,开创新路。

他从表演人物出发,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由于他对旦角各行都极精通,就广泛吸取各行精华,突破行当界限,大胆革新。在他不到30岁的时候,首创了熔青衣、花旦、刀马旦于一体的“花衫”行当。使青衣不仅重唱,还重做、表,称“青衣花衫”;刀马旦也要重唱念和表情,叫“刀马花衫”。极大地丰富了旦行的艺术表演。尽管受到保守派攻击为“外道邪魔”,但他顶住了,并得到观众的欢迎和支持。戏曲理论家徐凌霄曾誉之为“非青衣、非花旦,卓然自成一家”。

王瑶卿对京剧的唱、念、做、打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他的唱功,被誉为“有骨头”的唱,明丽刚健、遒劲爽脆,尤以“西皮”见长,所唱(快板)更见功力。他的念白清朗爽利。念韵白生动自然;京白极富生活气息,更善用韵白和京白相间“风搅雪”的念法,以表现特定人物的风韵。在做表和身段上,善于运用步法和水袖技功,来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如《长坂坡》“跑箭”的园场;《武家坡》“跑坡”的下场;《乾坤福寿镜》“惊疯”的舞袖等等,都有独到之处,成为“王派”艺术的定型模式。

他非常注重“以形传神”。因此,对化妆、服饰、鞋履、扮相、砌末、把子等诸多方面,都精心地进行全面改进。

在砌末的改革上,也是煞费了苦心。特别注重如何区别那些最易雷同的人物。

王瑶卿开拓了创流派的先例。他的抱负和才智得到了充分的施展。由他所创始了“王派”,已成为京剧旦角的基本流派。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就是在他的指导和培养下形成了各自的流派。曾有人称他和谭鑫培是“京剧生、旦两大革新家”,在京剧史上,王瑶卿不愧是一位革新创造的先驱。

课徒授艺

由于过分的劳累,王瑶卿的嗓子过早地毁了。1926年最后一次到上海演出,头天的-戏《悦来店》、言菊朋、金少山的《捉放曹》,王幼卿王长林的《女起解》。随后又演出了《万里缘》、《梅玉配》等“王派”代表剧目。使观众大饱眼福,尽管受到欢迎和赞赏,但终因嗓音关系,不便再继续粉墨登台,便立意潜心传艺。

也就是此行演出,在老共舞台对面的下榻处,经顾森柏、周梓章介绍,王瑶卿收了当时与林树森、金少山、盖叫天同台演出过的青年演员程玉美(程玉菁)为徒。并由周代笔写了“关书”。程当即向老师、介绍人以及在场的金仲仁言菊朋王长林李洪春、茹富蕙、王少卿、王幼卿及来宾等行了礼。

王瑶卿对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不但根据其四人发音、表演、特长的不同而分别培养成为各自的流派创始者,而且据其特点传其剧目,使之成其为代表剧目。就是“一花(筱翠花)一草(芙蓉草)”、四小名旦中的一文(张君秋)一武(宋德珠),能得到剧坛内外一致赞誉,也同样是受到王瑶卿精心培育、因材施教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王瑶卿接任了“中国戏曲学校”校长。以炽烈的热情、充沛的精力,投入了新的戏曲教育事业。从招生、考试、授课、演出、把场到戏改、编审剧本等一系列活动,都事必亲躬、不遗余力地洒着他的辛勤汗水,培养了成百上千的艺术之花,可谓“桃李满天下”。

1954年,王瑶卿因患脑溢血症病逝。文化部为他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安葬于青龙桥青山公墓。他的一生,对京剧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人物关系:
学生:
杨秋玲 (19362009)
徒孙:
董圆圆
华慧麟 (19131964) 京剧表演艺术家
徒孙:
杨秋玲 (19362009)
重徒孙:
董圆圆
刘秀荣
重徒孙:
董圆圆
老师:
陈德霖 (18621930)
同学:
王琴侬 (18871933)
姚玉芙 (18961966)
梅兰芳 (18941961) 京剧“四大名旦”
师侄:
言慧珠 (19191966)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李世芳
毛世来
魏莲芳 (19101998)
李玉茹
童芷苓
杜近芳
程砚秋 (19041958) 京剧“四大名旦”
王蕙芳
姜妙香 (18901972)
师侄:
张春孝
荀令香 (19211992)
江世玉 (19181994)
叶少兰
韩世昌 (18971976)
黄桂秋 (19061978)
师侄:
童芷苓
王熙春
金素雯
顾正秋
尚小云 (18991976) 京剧“四大名旦”
师侄:
毛世来
李世芳
景荣庆
学生:
张曼玲
徒孙:
周婧
梅兰芳 (18941961) 京剧“四大名旦”
徒孙:
言慧珠 (19191966)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重徒孙:
杨春霞
张洵澎 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
李世芳
毛世来
魏莲芳 (19101998)
李玉茹
童芷苓
杜近芳
程砚秋 (19041958) 京剧“四大名旦”
重徒孙:
荀令香 (19211992)
宋德珠 是京剧史上武旦挑班的第一人
李玉茹
柯茵婴
李世济
杨秋玲 (19362009)
尚小云 (18991976) 京剧“四大名旦”
徒孙:
毛世来
李世芳
景荣庆
重徒孙:
张宏逵
程砚秋 (19041958) 京剧“四大名旦”
徒孙:
荀令香 (19211992)
重徒孙:
沈健瑾
宋德珠 是京剧史上武旦挑班的第一人
李玉茹
柯茵婴
李世济
杨秋玲 (19362009)
重徒孙:
董圆圆
荀慧生 (19001968) 京剧“四大名旦”
徒孙:
宋长荣
重徒孙:
张佳春
李妙春
李薇华 (19322014)
王紫苓
宋德珠 是京剧史上武旦挑班的第一人
毛世来
李玉茹
童芷苓
柯茵婴
沈健瑾
重徒孙:
张佳春
张正芳
张君秋 (19201997)
徒孙:
董翠娜
张春孝
魏莲芳 (19101998)
王玉蓉
李玉茹
云燕铭
沈玉才 (19162004)
徒孙:
周长源
宋德珠 是京剧史上武旦挑班的第一人
刘秀荣
徒孙:
董圆圆
杜近芳
柯茵婴
童芷苓
谢锐青
王姓名人堂
同年(公元188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54年)去世的名人:
靖江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靖江


下一名人:宋德珠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