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西省 > 吉安市 > 吉安县人物

王梓坤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梓坤

王梓坤,男,江西省吉安县人。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梓坤1929年4月30日生于湖南零陵。1948年考取武汉大学数学系。1952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南开大学数学系任教。1955年考取留苏研究生,到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攻读概率论。他的导师是近代概率论的奠基人A.H.科尔莫戈罗夫和年轻有为的P.π .杜布罗辛。1958年王梓坤的学位论文《生灭过程的分类》在莫斯科大学答辩会上一致通过,副博士学位。随后回到南开大学继续从事教学与概率论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是一类重要的随机过程,即马尔可夫过程。

1977年,王梓坤由讲师直接晋升为教授;1981年被任为博士生导师;1984年5月他调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校长(直到1989年5月);1991年11月,王梓坤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3月,他应聘到汕头大学工作,出任汕头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随后还兼任汕头大学校董事会董事。

王梓坤曾先后担任天津市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数学系副主任、国家科委数学组成员、中国数学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概率统计学会常务理事以及《中国科学》编委、《科学通报》编委、《现代基础数学丛书》副主编等。由于王梓坤的出色工作,他多次获得奖励。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5年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61、1979、1982年三次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1984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0年被全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建国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

王梓坤是我国概率论研究的先驱和学术带头人之一。60年代初,他研究马尔可夫链的构造,解决了生灭过程的构造与泛函的分布问题。70年代末,他的研究重点是马尔可夫过程与位势论的关系。80年代,他深入研究了多指标马尔可夫过程。90年代,除继续上述工作外,还从事超过程的研究。紧随时代的发展,力求在科学前沿取得成果,是王梓坤数学研究的特色。

他首创极限过渡的概率方法,彻底解决了生灭过程的构造问题。前苏联概率论专家A.A.尤什凯维奇评价道:“王梓坤用极限过渡的方法找出了生灭过程所有的延拓。”

1961年,他用差分方法研究生灭过程泛函的分布以及停时与首达时的分布,得到了深刻的结果。剑桥大学教授D.G.肯德尔评价说:“这问题是困难的,本文(指王梓坤的论文)所提出的技巧是值得学习的。”1980年,他又用递推方法研究积分型泛函,其研究成果发表后,收到美、法、德等9个国家17所大学或研究所来信索取论文的单行本。

王梓坤对马尔可夫过程的一般性质(遍历性、零一律、常返性、马丁边界等)的研究,对马尔可夫过程与位势论的联系的研究,对多指标马尔可夫过程的研究等都取得了系统的成果。他还开始了我国随机泛函分析的研究,并在广义函数空间中的随机元的极限定理方面取得了成果。

王梓坤著书八种,其中在概率论方面的三本专著《概率论基础及其应用》、《随机过程论》、《生灭过程与马尔可夫链》,从基础到前沿,构成完整的体系,有较大影响。南开大学、北师大、中山大学等高校均曾用作研究生、大学生及教师进修的教材或参考书。《生灭过程与马尔可夫链》已译成英文(1992年),由Springer出版社及Science press出版。

王梓坤还积极从事概率论应用的研究。他领导的南开大学统计预报组首创地震的随机转移预报方法、利用国外大震以报国内大震的相关区方法等,成功预报了一些地震,受到国家地震局的重视与表扬。他还与国防科技人员合作完成了在计算机上模拟随机过程的研究,提出了理论方案并编出计算程序,以供导航之用。

王梓坤自1952年以来一直在高等学校任教。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对学生有深厚的感情,循循善诱,几十年如一日辛勤地教书育人。他讲授过数学分析、概率论、随机过程、布朗运动与位势、统计预报等多门课程。1960年起开始指导研究生。在他带的学生中,有多名在80年代中期已晋升为教授,其中有三名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两名是大学校长,很多人已成为教学和科研的骨干,真是桃李满天下。

1984年至1989年,王梓坤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提出了“把北京师范大学办成国内第一流,国际上有影响,高水平、多贡献的重点师范大学”的奋斗目标,大大鼓舞了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使北师大的教育、科研和管理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学校的基本建设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至今,许多北师大人对他仍怀有感激之情。

1984年底,他和北师大的教授们建议设立教师节,他最早发出“尊师重教”的呼吁(见《北京日报》1984年12月16日)。1985年1月六届人大常委会九次会议通过了设立教师节的议案,当年9月10日,我国庆祝了第一个教师节。

1993年,王梓坤应聘到汕头大学工作,筹建了汕头大学数学研究所。次年,该所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又建成广东省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该所拥有较强的中青年学术梯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王梓坤长期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他给江西吉安枫江小学设立图书室,寄书千余册,捐资设立红枫奖学金,并且经过他的争取,为枫江小学建成了教学楼(1988年)与综合楼(1998年),这其中有他本人的一份资助,学校将综合楼命名为“爱乡楼”。

王梓坤认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他很注重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1977年他的《科学发现纵横谈》发表在《南开大学学报》上,次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了单行本,后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华书局等出版,至今已再版四次,发行量达四十余万册。1995年,该书由中宣部、国家教委、文化部、新闻出版署、团中央联合推荐为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之一。该书曾获“全国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1981年)。苏步青教授在该书序言中说:“王梓坤同志纵览古今,横观中外,从自然科学发展的长河中,挑选出不少有意义的发现和事实,努力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分析总结,阐明有关科学发现的一些基本规律,并探求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应该力求具备一些怎样的品质。”

王梓坤还在《红旗》杂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等报刊上发表科普文章数十篇,1985年又出版另一本科普著作《科海泛舟》。

他认为,“德、识、才、学”是对科学工作者素质的基本要求,四者不可或缺,而“德”居其首。

他把治学成才之道归纳成十个字:“理想、勤奋、毅力、方法、机遇。”

《科学发现纵横谈》和《科海泛舟》吸引了广大读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关院校:
武汉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王姓名人堂
王梓坤相关
同年(公元1952年)出生的名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人物介绍
武汉大学人物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人物介绍
吉安县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吉安县


下一名人:魏宝文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