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镇江 > 丹徒区人物

戴安邦


[公元1901年-199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安邦(1910~1999) 江苏丹徒人。中科院资深院士。民国13年(1924)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民国1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民国18年和民国20年分别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化学系名誉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科协副主席,中国化学会理事、常务理事,江苏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科委化学组组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高校理科化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无机化学学报》主编等职。是国内较早从事胶体化学和配位化学研究者之一。早在20年代末,就以配位化学的观点进行高价金属羟化物水溶胶的研究。50年代末,首先在南京大学创办了全国络合物化学(现名配位化学)讲习班及为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络合物化学”课程,并开设实验课。1963年创建南京大学络合物化学研究室,1978年将其扩建为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1988年又创建了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曾获前苏联科学院普通及无机化学研究所秋加也夫奖章。在配位化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完成了一些既有实验成果又有理论意义的工作。在其领导下,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先后发表科学论文200余篇。其中“硅酸聚合作用理论”澄清了百多年来关于水深液体硅酸聚合作用的各种片面而自相矛盾的研究报导,是该领域的第一个定量理论,为硅溶胶生产、建材、铸造、电能贮存、萃取分离和硅肺发病机制等有关硅的实用领域提供理论依据,该成果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亲自参加调研和实验的“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研究”课题,提出了合成氨催化剂活化氮中心的七铁原子簇模型,改过去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为在较温合条件下合成氨,该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多价金属离子水解聚合形成多碱”的研究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多价金属离子水解聚合物研究”和“新型配合物的合成和结构”双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铂配合物抗癌作用及机理研究”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他长期致力于化学教育事业,在教学理论上也有建树,先后发表了《基础化学教学启发式八则》、《全国的化学教育和实验学》等文。70年来,培养了中国多代化学人才。


  相关院校:
南京大学
戴姓名人堂
同年(公元190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99年)去世的名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人物介绍
南京大学人物介绍
丹徒区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丹徒区


下一名人:戴传曾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