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北省 > 襄阳市 > 襄城区人物

杨威


[公元1921年-1941年,革命烈士]

杨威(1921—1941女)中共京安中心县委委员兼妇女部部长

原名欧阳英,曾用名欧阳克敌,是抗日战争时期鄂豫边区著名的女英雄。牺牲后被誉为襄樊的赵一曼。她1921年10月8日生于湖北省襄樊市襄城区欧庙镇文垴村的一个读书人家庭。其父欧儒章是个乡下私塾先生,兄弟姊妹中,她排行老三,儒名三秀。抗日战争爆发后,1934年,欧阳英到襄阳湖北省立第五中学念书。1936年,鄂西北抗日群众救亡运动高潮迭起,她经常与同学们一起上街演戏,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在学校地下党的影响下,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同年七月,党组织动员她和几名同学投笔从戎,她报考了第五战区爱国将领张自忠将军的第三十三集团军干部训练班。后和其他进步青年和共产党员被分配到第五战区“政治工作队”第七中队工作,这时,欧阳英的爱国热情高涨,遂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欧阳克敌,以示自己的抗日杀敌决心。

欧阳英在部队中宣传抗日道理,并阐述共产党人在民族抗战中的中坚作用,引起了国民党“恐日分子”的不满和嫉恨,他们怀疑欧阳克敌是共产党员,174师政治部主任侯少林惊呼:“欧阳都跑到我这里宣讲马列主义来了。”

1938年,党组织考虑到欧阳克敌的政治表现已经成熟,批准她入党。在襄城钟鼓楼图书馆,欧阳克敌心潮澎湃,无比激动地举手宣誓:“愿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那年,她17岁。

1939年5月,日寇进攻我随县枣阳,逼进襄樊,党组织考虑到国民党顽固派-摩擦的严峻形势,决定让已“露红”的她到我党在豫南的红色战略支点,号称“小延安”的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学习。在竹沟,欧阳克敌见到了先后任中共豫鄂边区党委组织部长、新四军第五师副政委的陈少敏大姐,即被陈大姐的崇高威望和人格魅力所动,决心以陈大姐为榜样,做一个坚定的共产党人。在竹沟教导大队青年训练班学习期间,欧阳克敌又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杨威,当同学们问起她为什么要改名时,她说:“让青春为祖国扬威”。

1939年11月中旬,杨威等人跟随陈大姐挺进鄂中敌后,到达安陆青龙潭镇,豫鄂边区党委决定把胡山(女)、杨威等五、六个干部和一个班的警卫武装留下来,就地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公开打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青龙潭留守处”的旗号。胡山同志任工委书记兼留守处政治委员,杨威任民运委员。此后,他们就在青龙潭、烟墩店一带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建立地方党组织。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群众初步被发动起来了,工作局面也打开了。他们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也由一个班发展成为三个中队,二百多人的大队。其中,杨威发展的群众,就组成了一个中队,参加了革命。

1940年春,杨威调到京安县委工作,当时,京安地区是我豫鄂边区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日伪顽的军事进攻和特务破坏活动异常猖獗,许多我党的基层政权干部被杀害。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杨威毅然迎难而上,不怕牺牲,积极投入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中去。她和群众一起,挑着猪肉、大米、鞋子,到白兆山去慰劳我新四军豫鄂挺进队的将士。

1941年春,20岁的杨威在京安县委第一次党代会上,被当选为县委委员、妇女工作部长。是年夏,她带队去桑树店区开展工作。当时,桑树店区委书记为欧阳辉(女),两个革命姐妹相见后一见如故,热情相拥。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桑树店区的革命形势渐渐好转起来。

“皖南事变”后,安陆伪军晏永宽的队伍时常采取深夜奔袭的办法来捕杀我干部和群众,许多人因此壮烈牺牲。面对险恶的形势,杨威毫不气馁。她夜以继日地投入了更加艰苦的战斗。

壮烈牺牲

农历8月16日晚,杨威在大堰角村召开一个干部会,参加会议的有新区区委书记黄吉祥、干部刘光明等人。会议结束后,她同与会干部十余人,在大堰角村我抗日民主政府交通员李贵和家留宿。

当晚,伪军晏永宽的手下,罗家庙中队中队长丁启国得知“共党”杨威在大堰角村开会的密报后,带领几十名伪军将李贵和家团团包围。当时,杨威正和衣而睡,她听到了村外急骤的狗吠声和杂乱的脚步声。伪军在屋外喊话,杨威提枪对外开了一枪。但由于敌众我寡,杨威、黄吉祥、刘光明、李贵和等十二名干部群众被敌人抓获。杨威等人被带到罗家庙敌人据点,丁启国将杨威他们绑在庙里的中殿柱子上。

丁启国带领匪徒对他们施刑。

“你们这些汉奸土匪、-贼。”杨威怒斥道。回应杨威的是毒打。敌人打坏了两根扁担,并撕破了她的衣裳。杨威的脸上、身上到处都是血印。秋风习习,她身上虽只剩下单衣单裤,但丝毫没有动摇她坚定的革命意志。

“你们还是中国人吗?”杨威说罢,一脚将面前的日本膏药旗踢倒。经过一夜的严刑拷打,也没有一点进展,匪徒们彻底绝望了。感到对这个女共党真的无计可施。第二天上午11时许,丁启国一帮匪徒将杨威等人绑赴刑场,杨威在刑场上再次痛斥匪徒们的-嘴脸,丁启国残忍地采用“拌豆腐”的毒辣手段,用刀将杨威刺死。

英烈身后事

敌人将杨威等人杀害后,三英烈的遗体丢在麦田没得人管,到了天黑的时候,罗家庙的刘发记杂货铺的老板刘发定,跟匪徒丁启国说,死人不埋,人家不敢来赶集,对你们队伍也不利。匪兵们说随你们怎么搞。刘发定才到附近湾里请了几个种田的农民,把他们埋在了麦田边。多年以后,当年目睹杨威被杀害经过的彦传金老人谈起此事时,仍掩饰不住对英雄的敬仰和对暴徒的愤恨。

1962年,陈少敏大姐专程从北京来到湖北,领着杨威的老战友胡山等同志,到杨威就义地,挖出遗骸,亲自安葬在红色老区白兆山麓纪念地,墓碑上 书“抗日战争时期烈士杨威烈士之墓。”

1951年,李先念 主席亲自颁发了中南区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确定杨威为革命烈士,家属享受烈属待遇。但杨威参加革命后,多次改换姓名,直到1962年,组织上才确定杨威的原籍为襄樊市欧庙镇。民政部门每季度发给杨威父母烈属生活补助金。英烈的故乡人民没有忘记他。襄樊五中以培养过杨威同学为荣,在校史中重点宣传她在民族危难时的英雄壮举;欧庙镇积极工作,在全镇上下共同努力下,建立了杨威事迹陈列室和献花室。并于1997年9月将原镇中学改名为杨威中学,并在校园里树起了杨威烈士的汉白玉全身塑像。整个杨威中学师生对杨威的了解率达100%。学校每逢节日和纪念日都会组织悼念杨威烈士的活动。

笔者在走访中所了解的英烈杨威形象是:中等身材,留一头短发、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性格外向,爱憎分明。据杨威大弟欧克定老人回忆说:父亲欧儒章是个乡下私塾先生,有几亩薄田,母亲龚元树在家操持家务。他有四个姐姐,二个弟弟。杨威排行老三。我们叫她三姐,村民叫她三秀。当年,欧庙乡下水灾匪患,他家就搬到了襄阳小井巷住。三姐就是从那里考上离他家很近的湖北省立第五中学的。参加革命后,三姐只回来一次,玩了两天。临走时,妈妈龚元树拉住女儿的手,不让三姐离开。三姐是个性情刚硬的人,别人说不服她,她要干什么就要干什么。她认准了革命的路就要走到底。记得三姐对妈说:“时间到了,我是党的人,组织上有纪律,必须要走了”。虽知这一别,竟是三姐与亲人、家乡的永别。

杨威在学校时就喜欢唱歌,在安陆从事革命工作时,因十分怀念家乡的亲人,她谱写了《黄莺之歌》,借小鸟黄莺之口,唱出了她对故土亲人的无限眷恋。

在京安地方民主政权工作时,青春的杨威也有过爱情的萌动。但是,她把个人的情思深深埋在心底,她多次对身边工作的姐妹说道“现在不能儿女情长的,祖国解放之日,就是我杨威幸福之时。”

实地拜访文垴村一组英雄故居,杨威故居在其大弟欧克定家的东边。房子是1935年建的、九架十一瓴结构的大宅。

只见一轮红日普照,屋前的杨树林稀疏有致。荷塘泛出阵阵清香。屋角散种着当地的特产麦冬。推开小院的木门,满园绿色扑面而来。青砖黛瓦、紫藤绕墙、扁豆花开,显得是那么古朴清静。

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文垴村 文垴村地处欧庙镇西3公里,抗日英雄欧阳威烈士故居,207国道横穿南北,辖5个村民小组,人口1172人,276户,劳力699人,版图面积1472亩,耕地面积1175,其中水田660亩,旱地515亩。设有党支部1个,党员42人,村干部4人。 近年来我村充分利用交通便利的条件,大力鼓励村民发展路边经济。如:汽车维修、百货批发、建材批零、农产品购销、餐饮等…… 详细++

杨姓名人堂
杨威相关
同名人物:
同年(公元192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1年)去世的名人:
襄城区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襄城区


下一名人:李联奎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