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辽宁省 > 朝阳市 > 凌源人物

杨兆三


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蹙

若问行人去哪边

眉眼盈盈处

这是古典诗词中一首以美人眉眼形容山水的绝妙诗句。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把秀美的山水对人的感动,比喻如人们看到美人眉眼一般美仑美奂,赏心悦目。

当人们走进“杨兆三书画院”,徜徉在兆三先生的《中国名胜百图》山水之间,真有如驻足于秀眉媚眼的越女、楚腰之前,一种“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近乎异性吸引般的感官享受,醇香醉浓地弥漫开来。

且不说苍茂古朴的黄帝陵,修竹成荫的杜甫草堂,气象庄严的古代圣迹,波澜壮阔的江河瀑布……也不必听雨打芭蕉、蝴蝶泉边、夜半钟声、琵琶幽怨……还有代表中华民族大智大慧的艺术瑰宝如石鼓文、马踏飞燕、云冈石佛、紫禁铜龟都令人发出深情浩叹。这些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名胜古迹,都被兆三先生奇迹般地尽收眼底,跃然纸上,绘于百图之中。面对这些鬼斧神工般天造之物,有谁不为祖国辉煌的人文景观和绮丽的自然景观所陶醉,又有谁不为牛河梁下五千年红山文化沃土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子孙而啧啧称赞!

“艺术是人类进步的要伴之一。人,透过语言做思想的交流,透过艺术的形象与未山水情深杨兆三来的任何人做心灵的交流。”托尔斯泰如是说足以彰显其语言的前瞻性与预见性。

杨兆三的水墨丹青九十年代就已走出国门、蜚声中外,他首创的《中国名胜百图》在北京、台北日本法国等地巡展交流时引起极大轰动,1990 年获日本“中国当代巨匠画展”之称;1994 年,获中国《民族百花》画展“金奖”;同年又在法国被授予法兰西“巴黎勋章”;更为荣幸的是,1993 年11 月,国务委员宋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日本时,兆三先生所作《高山流水》和《松龄鹤寿图》作为神圣而庄严的国礼,赠送给时任日本首相细川护熙及日本副总理兼外交大臣羽田孜。此后,兆三作品被原联合国规划署主任托尔巴先生、副主任曼斯菲尔德先生等国际名人所收藏。2004 年,作品《高山仰止》在参加“邓小平百岁华诞书画展”时,被国家收藏。如今,杨兆三名字已辑入《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少数民族专家学者大辞典》等书中。

“树高千尺,叶落归根”,人,无论走到哪里,成绩如何显赫,每每想到生他养他的故乡,总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而作为忠厚、正直、感情丰富的艺术家———杨兆三先生,其眷恋家乡的情感尤为浓烈。

公元2005 年元月,凌源发生了一件极为轰动的事,作为已获国际大奖,其作品“荣宝斋润格”每平方尺3000 元的优秀画家杨兆三将他始终珍爱、无法用金钱衡量、凝聚几十年艺术追求的百幅丹青精品真迹,无偿捐献给家乡人民收藏。凌源市为了感谢兆三先生心系桑梓、诚报家乡的殷殷赤子之心,并收藏好先生的画作,在凌源市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建立“杨兆三书画院”的决议,院名由当时中国书画鉴赏大师年过90 高龄的杨仁恺先生题写。并责成市人大副主任、乡友于德先生编著《山水情深》作传永记这一盛况,以回馈家乡人民对先生感念之情。书名由世界级国画大师、兆三先生好友范曾先生题写。时任市委书记在《山水情深》序言中说:“兆三先生把百图精品献给家乡,实为举世罕见之举。”

“心系桑梓地,最浓是乡情”,做为著名艺术家杨兆三,对家乡人民如此情真意切,用杨先生自己的话说:“人生最宝贵的是真情,拥有家乡和朋友对你的一份真情,你就无比富有,自古以来,金钱、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唯有真情才能伴你终生。”而家乡人民对兆三先生也是关怀倍至,特别是他2002 年有病之后,更是感同身受。

2004 年腊月,当家乡人民听到兆三先生患病正在康复的消息后,凌源市领导立即派人驱车前往北京,拜访慰问杨兆三。

我们带着殷殷的思念和牵挂走进北京群芳园兆三先生家门。

室门开处,依然是当年回乡时见到的那挺拔洒脱的身姿,一双真诚、善良的眼睛,一头永不梳理而略显稀疏的头发,一副慈祥而红润的脸膛,一串爽朗的笑声,一双有力的大手,一阵激动而热情的拥抱……寒暄后,我们发现,74 岁的兆三先生消瘦了很多,鱼尾纹多了,见到家乡人眼中滚动着激动的泪花……喝着其夫人李凤彩女士捧过来的热茶,环视四周,感觉这居室虽然是当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级专家居所,面积可观,但如今已略显拥挤。客厅文物橱已挤满主人多年收藏的各年代文物。画室“卧云庐”三字匾额依旧,两旁潇洒的范体楹联依旧,“苍天雨露神州笔,大地山河故国情”,时刻影射着主人致情致性、大朴无华的人格本色和艺术追求。东墙上挂满了书画界朋友的字联。西墙上是兆三先生与国家领导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及范曾先生的合影。最引人注目的是兆三与家人合影的黑白老照片。望着照片,触景生情,谈着谈着,兆三又把我们带到如火如荼的经年往事之中……

杨兆三,回族名易卜拉欣,于1931 年出生在辽宁省凌源县广山脚下的小山村,这里四周环山,群峰凝翠,是天然的画幅,大凌河绕城而过,波翻浪涌,像偌大的琴弦。夏日里,杨兆三和伙伴们到河水中捉鱼戏水,常玩的满脸江河。冬天,白雪皑皑,他无数次赶着羊群,登上陡峭的广山。上苍虽然没有让杨兆三投生在朱门绣户,却赋予他一双追寻美的眼睛。

兆三从小学到中学,他画出的山水人物,刻出的精美图章,都让人刮目相看!16岁参加冀察热辽回民支队,其间,以一枚精美的鲁艺公章令院长拍案称奇,当即被录取为鲁艺少年艺术班学员。他创作的《拉犁》、《读报》等作品,已充分展现他优秀创作意识和较高的素质。

1951 年至1955 年,杨兆三被分配到热河省文联并从事美术工作。经人介绍,他和聪明、俊俏、多才多艺的李凤彩喜结连理,简陋的新房里,飘荡起悠扬的“康定情歌”。也许是爱情的魔力,让兆三同年创作的年画获得东北三省创作大奖。

1955 年,兆三考入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深造,其节省、刻苦学习的精神有目共睹。两年后,因成绩突出被破格录取为留苏研究生,然而终因家境贫寒,未能如愿以偿。

为了养家糊口,1958 年,杨兆三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分配到中国青年报社任美术组组长。其后又分配到中国环境报任副社长、副总编。四十多年的记者生涯给他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使这位立志为环保事业献身的山水画家,几乎走遍祖国名山大川,记者专业炼就了他速写的工底,加之深厚的文学修养和艺术购思,使他撰写了许多锦绣文章,不仅写下了20 多万字的巨著《山川篇》,还积累了数千幅山水写生画稿,而且每一幅水墨丹青,题写画名都是用古朴的篆书,落款都用潇洒的行书和草书,兆三的山水丹青和行草小篆美妙结合,犹如苍天配大地、大海显高山……而且画面上还巧妙融入工丽的诗词、精美的图章,更使他的书画高雅绝妙已极。为他的名胜百图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杨兆三先生成功地继承了中国古往今来绘画史上“书画同源”的优良民族传统,成为现代史上不可多得“书、画、诗、文”皆能的著名画家。

《山川篇》这部描写祖国六大区划、八十四处丹青佳品和锦绣文章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曾畅销海峡两岸,轰动国内外读者,成为讴歌祖国大好河山的最佳范本。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30 多家媒体均播发、刊载了他的文章和画作。

兆三先生以优美的文笔、敏捷的才思、精练的笔触历数灿烂辉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无论是华北山舞银蛇般的八达岭长城……华东挺拔苍劲的黄山迎客松……西南绮丽多姿的三峡风光……还是西北天山天池……无不饱含着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及淡淡的忧虑之情,而且,这种忧虑在1988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委派杨兆三带队对中国西北的一次环保考察后,惨痛的现状让这位环保专家由“忧虑”变成“痛心疾首”。特别是当他看到西北人们把砍倒的胡杨当柴烧,更让他急不可待,马上打开画版,挥笔画出胡杨倔强的英姿及被砍伐的惨状,创作了《胡杨在呼唤》等感人作品。

兆三先生说“地球———我们的家园,经过几十亿年的运转磨合,已经形成了它本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适应这一规律,真正做到“天人合一”,人和大自然和谐发展,否则人类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至此,反观兆三先生艺术登峰造极,作品丰硕频传,荣誉信手拈来,大病有惊无险……原来都归结于他身后的故事。他的视角绝不仅仅是停留在客观物象的摹写上,而是通过物象所引发自己的热情和对自然及人生的沉思。正如罗丹所说:艺术所创造的形象仅仅给感情提供一种根据,借此可以自由发展。

“艺无止境,夕阳正红”。如今八十有余的兆三先生除了兼任中国少数民族促进会副会长、人民日报神州书画院特邀画师、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论坛副主席、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北京美术书法研究会理事、凌源书画院名誉院长……等职务之外,每日里,在他的画室“卧云庐”中,奇思忽生,天宇幻化,继续描绘着他的第二个“百图”、第三个“百图”……

杨姓名人堂
凌源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凌源


下一名人:赵彩云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