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北省 > 潜江人物

刘焕


[]

刘焕,字文山,清,陕西清涧(今陕西清涧县)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秋季以监生身份授潜江知县,主政潜江五载,其任职期间政迹炳然,为潜江人民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和文化遗产,被誉为明清时期潜江三大杰出知县之一(另两位是陕西合阳人王又旦和江苏昆山朱熙洽)。

纂县志传史实

现在潜江市档案馆珍藏着一部原版线装(清)康熙《潜江县志》,其纂修者就是时任潜江知县的刘焕。康熙年间有两任知县纂修过《潜江县志》,其一是康熙十年(1672)的知县王又旦主持纂修的,编著者是当时潜江的高隐之士朱士尊和辞官归里的怀远(今安徽怀远县)知县向大观。志稿形成即将进入终审阶段时,王又旦受命擢升吏部给事中,他“徵车而去,继者无暇披览”,这部志稿即被束之高阁了。

时隔二十一年,即康熙三十二年(1693)已在潜任知县三年的刘焕在与乡绅耆老谈论潜江历史时,“今论邑史,则人尽卓鲁”,能知道潜江历史沿革等事宜者只有二三人。他弄清楚了自宋乾德三年(965)建县迄今(刘焕在任时)六百多年的历史,有史记载的《潜江县志》有三稿,其一是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县志》记载有误,表述的是明成化八年,即1472年)时任知县史华(陕西渭南人)主持纂修的版本;其二是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时任知县潘之祥(江西婺源人)主持纂修的版本;其三就是前述王又旦主持纂修而未付梓的县志文稿。准确地说,到刘焕执意要纂修县志时,潜江已有九十三年没有刊印闻世的县志了。近百年没有新版县志,百姓大多不知潜江历史沿革、贤士名人等事,于是刘焕决定“承家学,修旧典,新邑乘”修编潜江县志,将史事具载于史册,昭信于来世。

纂修县志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位好的主编。经多方踏访和名人举荐,选定了“少曾涉猎经史,长游京洛”,“天下通志,无不浏览”的潜江名人朱载震(字悔人,后面有传记)。可是朱载震多次逊谢不就,刘焕以三顾茅庐之精神,不骑马,不带随从,徒步到朱载震府上以诚相邀,其诚意让朱载震的老父亲朱士尊很是过意不去,劝导说:二十年前我受王知县之请修编县志,成稿后因王知县高升没能付梓,你现在去修志也算是成就了我的未竟事业,了却我的一番心愿,你为何要违刘知县之命而不就呢?加之县里一批学士大夫也劝他说:“百年典章,君所习谙”,你不干还有谁更合适呢?这样才就有了康熙《潜江县志》(以下简称《县志》)的“编著,朱载震”。

据《县志》载刘焕所撰写的《重修潜江县志序》所言,这部县志编撰工作“始于癸酉(康熙三十二年)春,讫事于甲戌(康熙三十三年)夏”。仅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一部跨时空千年有余,囊括潜江历史沿革、疆域地貌、风土人情、饷祀赋役、河防关隘、名人贤士、文学艺术等内容二十卷、三十多万字的鸿篇巨著,如浩瀚史诗诉说潜江千年历史。这其中有王又旦主持纂修而没有刊印的“亦白璧微瑕”之《县志》文稿供其采集外,也用了“取三志损益折中之”策,更重要的是刘焕的精心组织和潜心纂修。据八十叟翁莫与先(进士,曾任今河南高泌知县,前述有传)和朱载震在重修《县志》序中写道:刘焕在传经书院开设“县志纂修专局”,为朱载震等人提供雅静的撰修场所;他“时时屏驺(zōu,古代给贵族养马和掌管车马的人)御就馆局中,与悔人(朱载震)敷袵(rèn,衣衿)细论,参悟挈量”;他除了亲自募化撰修刊印资金之外,还“余捐薄俸,以寿梨枣”;悔人曰:“侯与予必反复点勘而后授梓,未尝瞻顾于楮墨之间”。刘焕自己也说:“搜索精严,间有疑义,余不惮往复质论,不市恩,不恤怨”,有时甚至与朱载震等人为某一问题放弃晚饭讨论到次日天明,这样才有传世于今的康熙三十三年版《潜江县志》。对后世者知晓潜江历史,此文献的价值是无法估量。

修堤防固城池

据《县志》(卷十•河防志)和《潜江旧闻录》(《清涧刘公治潜政略》,以下简称《旧闻》)等史志记载:“潜江频年汉水横溢,城郭田庐悉委巨浸”,尤其是“潜城东西北三面皆濒水”,每值汉水泛涨,护城堤倒塌,“城堞浮洪涛巨浪中,肆廛(chán,指城市中的房屋)倾圮,漂流殆尽”,县署也无例外地经常被淹没。刘焕到任后将修筑护城堤作为第一要务去办理。

正当刘焕雄心勃勃欲推进工程时,有人提醒他:“城周环一堤,袤延十余里,为城障护”,过去筑此堤派役于民,而豪绅、大户、胥吏等十有七八都以各种理由减免出资派力,“赴工者皆编户赢稚,不习版筑,但挟畚(běn,本意是簸箕,这里指运土的工具)土,应故事而已”,累筑累溃。尤其是“工房(即县衙工科房)蠹胥,藉口公协,夫辄派至数十万人,以恣行其买垸脱垸,到工完工,卖夫票之弊,不必利害相及也”。有人甚至泼冷水建议,如果没有新的办法,就不要劳民伤财了。

刘焕弄清情况后,采取“全县乡区合力捍城之法”,即凡有修筑堤防之事,分乡区堤垸划分责任段面,以田亩为依据计算出出役、计工数进行修筑,“其隔河隔堤,利害不涉者,永禁攀协”,并一概不予减免。百姓因各筑保自家安身之堤,也是热情高涨“俾各自为急,而民忘力役之苦矣”。采用此法,一季工程完工,护城堤增高筑厚很多,并延长了十多里,“数年不始无溃决之虞”。刘焕所修的护城堤今南门河游园南边的旧“西堤”就是其中的一段。

康熙三十二年,刘焕在城墙“北关、朝宗、通会”三处城门外修筑防洪设施,分杀水势,并在妙庭观址亘筑长堤,绕城东以阻遏水患,使“县治庶无冲啮之患难与共矣”。

多善政惠于民

据《县志》《旧闻》和《潜江贞记》等史志记载,刘焕主政潜江惠民善政甚多,现罗列几件如下。

一是清逃田抵虚租。旧时的潜江地处汉江下游,地势低洼,田土崩淤无常,故“民无百世恒产,家无屡世素封”,每遇水涨堤溃,田产即被淹没-,有些人弃田逃亡,豪强大户则借机收占逃弃田产,私自扩充领地,并借故偷逃原土地税赋或田租,更有甚者胥吏弄权与豪强大户为奸,将税赋田租转嫁给大多贫弱百姓,使“贫民重困,豪强丰膄,官府贫瘠”。刘焕到位后遵“有地亩则有赋役”之法则,清理丈量逃弃土地,依田亩重新计算赋役,将过去胥吏弄权以农户新垦洲滩或荒地的赋役用来抵上缴税赋租金的做法全部废止,使“潜民乃有更生之乐”。

二是重修县衙和迎宾馆。康熙三十二年,刘焕募集资金将县衙东首的承发房及吏科房、户科房、礼科房和西首的兵科房、刑科房及久毁的工科房全部翻修一新;同年,他还将县署仪门外作驿站用的迎宾馆进行了修缮。

三是重修阴阳学、医学、泮池。旧时紧靠县衙东边建有文昌祠,文昌祠大门左边是阴阳学馆,右边是医学馆,自明万历年末之后逐渐荒废,刘焕于康熙三十二年在原址之上,对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阴阳学、医学馆筹资进行了重建。县衙戟门屏照(壁照)前有一泮池,池面周长二千四百多米,年久池面淤积并被刁民不断侵占,刘焕在康熙三十一年“复疏泮池,重修石栏于外屏,左右建下马禁牌,庙貌一肃焉”。

四是新建恒丰仓。明朝时期潜江县署就建有“广储仓”“常平仓”“预备仓”等粮仓,因年久失修以及改朝换代,到刘焕任知县时,“一切征收之粮,捐输之谷,俱假贮佛宫道宇,无论地势卑下,红腐堪忧,而且零藏寄储,典守难兼,扃(jiōng,门闩)钥弗严”(《县志》卷四•建置志)。康熙三十一年,刘焕捐出俸禄,买下县城正西街刘氏家族的宅基地,建粮仓十六间,取名“恒丰仓”,并亲自撰写了《新建恒丰仓碑记》载入《县志》)。

五是新建东斋和马神庙。康熙三十年,刘焕在县衙内廨(xiè,古代官吏办公的地方)楼左新建一楼阁,并栽花植竹,取名“东斋”。康熙三十二年,刘焕在县衙仪门左则,新建“马神庙”,用以满足当地百姓对济贫之神马祖的祭祀。

从《县志》中收录的莫与先所撰《文昌祠记》一文得知,刘焕知政潜江的五年里,他夙兴夜寐,勤政为民,宦绩斐然。康熙三十二年,乡绅耆老和商民等自发筹资在县城古沱潜坊之东新建三盈门的文昌祠一座,其后楼特塑刘焕像供于其上。由此可见潜江民众对刘焕的爱戴之情非同一般。

刘姓名人堂
潜江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潜江


下一名人:朱载震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