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省 > 韶关市 > 浈江区人物

刘轲


[]

刘轲,字希仁,原籍徐州沛县(今江苏省沛县)。祖父刘效于天宝末年安史乱起时携家南行,至韶州安家,入籍曲江。唐大历年间(766~779年)中,其父刘绮经商郴州、桂州,约在大历七年(772年)或八年间,刘轲出生于曲江家中。以其世代业儒,为农人家,布衣儒冠,读书耕田。倾慕孟子为人,故以为名。

轲自幼好学,睿智过人。童年时曾和家人回原籍沛县,因家遭变故,有丧服之灾,悲痛消极。恰有人以圣人之道立身扬名相教导,使他很受感动。幼至罗浮山、九疑山,读黄老之书。唐贞元中(785~805年),在韶州城南百里处的月华寺,从惠朗禅师学佛典,出家为僧,释名湓纳。曾至筠川方山等寺又居庐岳东林寺,习《南山疏钞》及《百-》诸书,止于豫章高安(今江西省南昌市西南)的南果园。其学业大成皆得力于游学交友。曾历数年,漫游北方,自洙泗渡淮河,至长江、洞庭;经郴州南下韶州,又赴罗浮山,得师于寿春杨生,随其学习数年,求三代圣王之道于《春秋》,得《春秋》之精微于三《传》。唐元和初年(806~820年),下罗浮、越梅岭、泛赣江、登庐山,结庐于庐山之阳,隐居十余年,从“腹笥古今史”的隐士茅君学习。农圃之余,积书窗下,十分羡慕左丘明、杨子云、司马子长、班孟坚之为书。勤于著作,岁月悠久,渐成书癖,精于儒学而擅长文章。在此期间,撰有《三传指要》15卷、《汉书右史》10卷、《黄中通理》3卷、《翼孟》3卷、《隋鉴》1卷、《三禅五革》1卷。

轲后有志于科第,元和十二年(817年)春末夏初,回韶州谋举送。十三年(818年),以韶州籍登进士第。在长安停留六七年,唐宝历元年(825年)重回庐山。友人马植,一见其文,誉为“韩愈流亚”,荐之于朝。唐大和元年至开成五年(827~840年)间任宏文馆学士、史馆修撰,累迁侍御史。唐开成二年(837年)居洛阳修行坊,作《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并序》。开成(836~840年)中,出洺州(今河北省永年县)刺史。卒于官。

轲一生全力写古文,为文精邃,效法古人,闭户著书,长于史才,成为中唐历史学家。生平崇尚儒家积极入世的圣人之道,希望有圣君贤相出,以圣人之教治国。其本人则潜心史学,研究古代圣人的言行、治道,加以阐述,供上层统治参考。其为学致力于《春秋》、《孟子》,持论甚正,行文谨严。唐末五代王定保在《唐摭言》中,极赞其“文章与韩(愈)柳(宗元)齐名”。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一书中说:“人谓曲江公(张九龄)之后,岭南复有君(轲)接武其人。”可见评价之高。

刘轲著述颇多,据光绪《曲江县志》、阮元《广东通志》、《唐书·艺文志》、《代书》(白居易)、《郡斋读书志》(晁公武)、《通志略》(郑樵)、《直斋书录解题》(陈振孙)及轲文章自述等所载,除前文已列者外,尚有《十三代名臣议》10卷、《豢龙子》10卷、《帝王历数歌》1篇、《唐年历》1卷、《帝王统略》1卷、《牛羊日历》1卷(记牛僧孺虞卿事),共12种;另有杂文100余篇,其离庐山后所作杂文尚未计入。刘轲著述,传世极少。今仅存《牛羊日历》收入《资暇集》。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木天阁原刻本屈大均《广东新语》收集刘轲遗文10余篇,辑在《刘御史集》。嘉庆十三年(1808年),清代知名学者阮元、徐松等奉敕纂修《全唐文》,存录轲文14篇。其一生诗作极少,《文苑英华》、《全唐诗》仅存应进士诗《玉声如乐》一首,诗风清新。

刘轲作品目录
刘姓名人堂
浈江区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浈江区


下一名人:麹信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