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建省 > 漳州市 > 龙海区人物

林语堂


[公元1895年-1976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原名林和乐、林玉堂,祖籍龙溪县。生长在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里。1912年进上海圣约翰大学深造。毕业后,任北京清华大学英文教员。

1919年。林语堂由校方资助出国留学。赴美前和鼓浪屿人廖翠凤结婚,即相偕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1921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赴德国耶拿大学专攻文学。半年后,转到莱比锡大学研究语言学。1923年夏获博士学位。是年9月在北京大学英文系任语言学教授,并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课。

1924年,林语堂参加鲁迅主办的,是该刊的长期撰稿人之一。也常为《晨报副刊》撰稿,开始提倡“幽默”,还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写散文、杂记、大都针砭当时士气文风。笔锋犀利、言词辛辣,颇受读者欢迎。

1925年,北京爆发了“女师大风潮”,林语堂“加入学生-运动,用旗杆和凿石与 相斗,并用笔杆与当时文教界的旧势力斗争,特别是在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中发表杂文,批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知识界人物。

1926年“3.18”惨案后,林语堂发表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一文,同时撰写了《讨狗檄文》,后又写了“打狗释疑”改正自己先前”勿打落水狗”论的错误,主张大家团结起来,“打狗运动自今日起。”

1926年5月,林语堂和鲁迅等都受到军阀政府的通缉。5月下旬,林携眷离京返闽,出任厦门大学文科兼国学院总秘书。1927年到国民党武汉政府外交部任秘书。

不久,国共0,宁汉合流,林语堂离武汉到上海,为开明书店编写《开明英文读本》和《开明英文文法》;同年11月,应蔡元培院长之邀,任中央研究院上海分院英文总。其间,他仍为鲁迅在上海主编的《语丝》、《奔流》、《朝花》等刊物撰稿。1928年北新书局出版了他的《剪拂集》。1930年,担任中央研究院外语总,兼任国际出版物交换处处长。

1932年9月,林语堂在上海主编《论语》,提倡“闲适幽默”小品文,成为论语派的主要代表。1934~1935年又创办《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此外,还写了许多杂文,结集成《我的话》,共收文98篇。

1932年12月,上海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宋庆龄任主席,林语堂当选为全国9个执行委员之一。

1936年8月,林语堂携眷到美国教书,并从事写作活动,向国外谈论介绍中国生活艺术和文化。1938年春,离美旅居法国,在那里写了游览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地的名胜古迹的游记,并开始撰写长篇小说《京华烟云》;1939年8月在美国出版,嗣后又用英文写了抗战小说《风声鹤唳》;五十年代又写了一部小说《朱门》,合称“三部曲”。

1947年初夏,林语堂出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文学组组长,在美国先后出版传记文学《苏东坡传》、长篇小说《-街》及选注本《老子之智慧》。

1950年,林语堂辞去联合国科教文组的职务,自法返美,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改编工作。1950年4月,创办《天风》月刊。1954年赴新加坡,以校长名义创办南洋大学。翌年4月辞职回纽约,继续写作。从1950年至1964年,先后在纽约出版《杜十娘》、《远景》、《红牡丹》《武则天传》等书。1964年他曾写过一部-小说《逃回自由之城》,后又悔此一作,在盘存自己小说时将它删掉。

林语堂刻苦钻研,曾发明林氏中文打字机,后为经费所限,未能投产。1967年,应香港中文大学之邀,担任《当代汉英词典》主编,两年编成,并在香港出版。1969年林语堂出任台湾《中国笔会》会长,1975年4月在维也纳举行的国际笔会大会上,被选为第40届会长。1976年3月26日,病逝于香港,享年81岁。

人物关系:
妻子:
廖翠凤

  相关院校: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厦门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哈佛大学
林姓名人堂
林语堂相关
同年(公元189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76年)去世的名人:
北京大学人物介绍
清华大学人物介绍
厦门大学人物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人物介绍
哈佛大学人物介绍
龙海区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龙海区


下一名人:林巧稚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