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南通 > 启东人物

黄志兰


[公元1912年-1967年]

黄志兰(1912~1967年)

黄志兰,江苏启东人,出身贫农。曾读书4年,13岁拜师学艺,苦学木工技术。民国18年(1929年)满师后,到上海以手艺糊口。民国19年和34年,黄两度进日商丰田纱厂做木工,后一直在中纺五厂、上海第五棉纺厂任纺造车间保全部木工。1958年,随织部并入上海第二十一棉纺织厂,任木工队队长。

解放初,黄对自己创制的工具宁愿拆毁也不肯借给别人。经过民主改革教育,提高了阶级觉悟。从此,在织机保全木工工作上屡有创新,在改造“丰田”织机的木、皮配件方面,改进了50余种修理工具,创造一整套“拼、镶、接”修理法。1953年,应邀参加国家纺织工业部总结、制定《五三织机保全工作法》,其中织机木工工作法,大多根据他的经验总结而成。同年5月,黄赴东北巡回推广。十余年中,黄以非凡的耐心传授技术,常说:“教好十个学徒就多出十双干活的手,比我一个人两只手一天到晚干还干得多!”他先后为上海、北京、石家庄、郑州、咸阳萧山等地培训近50名织机维修木工。

1958年,布机车速提高,物料损耗严重,其中打手棒大量损坏,修复的没有坏的快。他知难而进,用纸粕代木料试制打手棒,常因刻苦思索连放工回家的路都走错。他不顾旁人讥笑,历经数十次失败,终于试制成功1根可抵7根木制打手棒,保证了布机高速生产,一年节约木料1014立方尺。1959年,在将木工手工操作革新为机械操作过程中,黄9个月改进8件工具。在一台万能钻刨木机床上,根据不同加工要求添置刀和锯,使做大龙(布机走梳道木梁)的10余道工序,除胶、镶等4道次要工序外,木料的锯、刨、凿槽、开眼全可用机械操作,修理效率提高约4倍。10余年来,他精打细算,采取“淘、拼、修、改、代”,为国家节约大量财富。

1953~1961年,黄多次被评为市劳动模范、市和国家纺织工业部先进生产者,1956年和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1954年,黄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被市人民委员会任命为工程师,是区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0”期间,黄因受-含冤去世。

黄姓名人堂
同年(公元191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67年)去世的名人:
启东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启东


下一名人:顾圣婴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