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浙江省 > 温州 > 苍南人物

鲍台


[][公元1761年-1854年]

   鲍台(1761-1854),字石芝,清嘉庆十九年岁贡。先祖自平阳岭门(今属昆阳镇)徙迁江南翁处(今属苍南县),后迁菼浦(今属平阳县萧江镇)。祖父鲍陈彰,康熙间邑庠生。父鲍梅,字敬亭,乾隆间诸生。曾常诵前贤“但存方寸地,留于子孙耕”句,叹为至言,因筑“留耕书屋”以训后人。至鲍台,先迁至柳嘉垟,再迁至金舟乡夏口(今属苍南县钱库镇),隐居灵峰瀛水之间十余载,授徒讲学,诲人不倦,对年青学子常多勉励:“羡汝红颜好,嗟余白发生。风流豪士意,迟暮羙人情。学海凭长绠,诗歌有正声。应知双振翮,拭目看鹏程(竹樵 夏 君兄弟冬集横浦草堂别后寄赠)。
   鲍台放弃举业后,便致力于古文辞:生涯几管笔,夙好半床书(春日有感)。他性好吟咏,不事进取,“是谪神仙能避俗,得闲岁月且论诗”(过 陈南溟 先生水香居别后寄赠),即其闲适恬淡生涯的真实写照。他与本邑宿儒叶嘉枪、华文漪相交甚笃,还与黄汉章(福州人)、林滋秀(福鼎人)、黄铨(罗源人)、谢淞(闽县人)遥相唱和。其中有的只是以诗书往来,终生未谋一面。后来由林滋秀把六人的诗词合刊为一册,称为《兰社诗略》。林滋秀在序中谈及各人的诗风,对鲍台的诗尤为推崇,称其为“诗中逸品”。瑞安孙锵鸣(道光廿一年进士、同治三年侍读学士),在为鲍台的《一粟轩诗集》所撰的序中称:先生之诗,灵机内运,锻炼自然,质直之旨,雅近香山(白居易),古淡之音,直追韦、孟(韦应物孟浩然)。其胸次浩然,性情笃厚,未尝有感时嫉俗之言与夫忧老伤贫之意。盖先生志洁而行芳,质朴而学茂,修道养寿,翛然名利之外,故发而为诗,冲融淡妙,拔出尘俗,不可以道里计也。瑞安孙诒让的《温州经籍志》称:“台文规模宽博……诗则体律明净,文采可观”。鲍台治学严谨,写诗作文一丝不苟,曾把自己做诗比作老天做雪:“同云万里白模糊,户外山光淡欲无。人自敲诗天做雪,两般都是费工夫。”因而他的诗作,意境悠远,字字珠讥。如他的《留别周香溪》:“秋风催远棹,暮雨压孤篷。溪流乱人语,激石声王争 琮。话别殊未了,山寺已闻钟。去去渺何极,归云暗几重。我心随明月,掛在松山松。”又《晚睛》:“小雨初开霁,间窗日巳西。波浮新月上,云压暮山低。袅袅修篁润,芊芊春草齐。数声清绝处,牧笛隔花溪。”又《中秋家宴》:“一片中秋月,孤行万里天。不知开辟后,共此几回圆?彩彻家家镜,觞飞处处筵。北堂明似昼,为赋九如篇。”笔端状景抒情,清新隽永。他的《卮言》(支离破碎之言语,这是作者自谦之词。):“日出东方红,日入西山黄。日出气和悦,日落气凄怆。乃知哀乐端,倡之自穹苍。万古一歌哭,范围阴与阳。达者为之节,反者为淫伤。”真是深入浅出,富蕴哲理。
  鲍台晚年注重修道养寿,曾探求邵尧夫的养生术,精神瞿铄,视听不衰,80高龄尚主讲县城龙湖书院。道光廿五年(1845),他在重游泮水(太学)时无疾而终,享年94岁。著有《一粟轩诗文集》6卷。鲍台的诗友华文漪(蒲门人)的《逢原斋诗文集》中,有《故文学 鲍敬亭 先生暨配周孺人墓志铭》,对鲍台的生平作如下评述:“邑有闻人曰鲍石芝者,才高而学博,行安而节和”。另一位诗友谢清扬的《愈愚斋诗文集》中,有“ 鲍石芝 先生八十寿序”、“读 鲍石芝 先生一粟轩诗抄赋赠”等诗文。令人羡慕的是,他的儿子鲍咏廉(字小石,号汝谦,著有《蕉窗吟草》)和鲍咏俊(又名鲍俊,字小芝,著有《芸窗吟草》)都能文善诗,继承父业。鲍咏俊之子鲍震为民国时期平阳的著名诗人(著有《菼庐诗草》)。鲍震之孙鲍周义(曾供职于厦门大学,厦门日报社),又是一位诗人(著有《白鹭的故事》、《三迹韵草》、《三江吟草》等诗集)。
  


  相关院校:
厦门大学
鲍姓名人堂
同年(公元176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854年)去世的名人:
厦门大学人物介绍
苍南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苍南


下一名人:刘眉锡

返回电脑版